胜利油田工人代旭升立足本职岗位,克服学历低、环境艰苦等困难,30多年来始终坚持围绕油气生产开展技术革新,先后完成技术革新成果80多项,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代旭升成为新时期石油工人的代表,向代旭升学习的热潮正在中国石化系统兴起。
·“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
“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会议室墙壁上书写的这两句话,出自代旭升,也是他一生的信条。
代旭升1972年初中毕业后从青岛来到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成为一名采油工人。“在火热的工作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代旭升说。代旭升当时住在条件艰苦的“干打垒”,里面连放张桌子的地方都没有。但他坚持系统地学习《采油工艺》《采油地质》《机械制图》等几十本业务书籍,熟练掌握了日常工作所需的理论和操作技能。
代旭升的妻子吴晓萍至今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技术革新时的情景。据吴晓萍回忆,当时代旭升研制“气压式加油包”,白天在井上观察摸索,晚上回家翻阅资料一直到深夜,吃不香,睡不安,整整一百多天基本上处于一种痴迷状态。代旭升的这项成果使工友们再也不需要提着10多公斤重的机油桶,颤悠悠爬到4米多高的抽油机上加油了,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这次技术革新深深激励了代旭升。从此以后,他坚持不懈地围绕生产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先后研制成功16项成果并被推广应用。
一次,电泵井发生井喷,代旭升参与抢险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面对荣誉,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这次井喷是由于井口压盘被盗引起的,代旭升觉得比起立功,解决被盗问题更重要。他立即投入到防盗装置的研制中。代旭升同事刘敏杰告诉记者:“那些日子,代旭升每天一身油,常被井里冒出的套管气熏得不行。井上、站上、车工房里,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身影。”最终,由他研制成功的“井口防盗压盘”被安装到全厂的电泵井上。因井口压盘被盗引起的井喷,自此再没有发生过。
·“开采油田必先开采心田”
30多年来,代旭升弘扬石油战线“三老四严”的传统精神,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大小观”,即不论大小
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小问题得以解决,就是条不错的合理化建议;大问题能被解决,则可以形成技术革新成果。代旭升总结说,开采油田必先开采心田。技术创新要做到“三要”,一是要经常学习,积累知识;二是要深入基层,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要把创新当成乐趣。
1993年,代旭升所在的采油二矿在边远地区一连打了十几口新井。当时附近没有气源点火加温,到冬天,这些管线隔三岔五“灌香肠”,影响原油正常生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疏通。代旭升看在眼里,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经过上百次计算、设计和试验,他终于研制出节能型电加热器。30多年来,代旭升接连研发出组合式皮带轮、低压真空开关箱、自热式配重器等80多项成果。
代旭升不仅着眼于破解日常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在长期技术革新过程中,他十分注重紧扣时代脉搏,担当社会责任。他说,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工作与肩负的责任、使命融为一体,与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革新创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就会越过创新路上的一道道障碍和难关。
近年来,代旭升坚持把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在节能、环保上。过去,油井套管气由于压力低,很难进集油干线,只好排到大气中,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代旭升下定决心改变这一现状。然而,就在这项技术的研发关键阶段,代旭升父亲病重住院。代旭升回到家乡在医院照料了父亲几天,等老人病情有所好转,就马上回到油田。可没想到的是,他刚离开父亲3天,老人就离开了人世。代旭升强忍悲痛,将自己所有的心力投入到攻克技术难题中。他以“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的研制成功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2006年,这项技术获国家专利;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仅在胜利油田每年就创造效益一千多万元。
中国石化董事长苏树林感慨地说,代旭升同志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是我们的事业能够取得进步的重要动力。
·“让更多的人走上技术革新的道路”
探索新型“带徒”方式,拉长人才链条,这是代旭升另一种可贵的创新。这种创新构筑起油田上的“人才高原”。代旭升曾对徒弟说:“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我的最大心愿,就是把几十年来的所学、所感、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们,让更多的人走上技术革新的道路。”
代旭升直接收的签约徒弟有69人,他们都快速成长成才:6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9人晋升为高级技师。徒弟张建国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师傅教我从来不说该干什么,而是说这样做行不行,那样做好不好?教会我们怎样思考。”徒弟钟晖说:“师傅思考问题的缜密,技术作风的扎实,事业追求的执著,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除了手把手带徒弟外,代旭升还坚持随时随地指导年轻人。他牵头创办了“工人技术创新协会”,带领工人一起解决技术难题;并自建“油田技能大师网”助学助教。现在,协会的1000多名会员都能直接向他讨教技术,每天他还要浏览和回答网上几十甚至上百条网友提问。
“油田技能大师网”的一名网友,曾经在网上向代旭升讨教分离器的内部结构及原理。代旭升当时接连回了4个帖子还是没能把这名网友教会。后来,他打听到纯梁采油一矿练兵场有台解剖过的分离器,于是便专门利用休息时间赶过去,拍好照片发到网上。几天后,这名网友回帖写道:“第一次这么清楚地看清分离器的内部结构,可以和所学的结合起来理解,记忆更深刻了。谢谢您,代大师!”
在代旭升的带动下,“工人技术创新协会”会员的创新成果已达200多项。他自建的“油田技能大师网”网站开办一年多来,点击量已达16万人次。
代旭升说:“我有现在的成绩,得益于油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机制和土壤。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这是当代中国工人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