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侯保荣,1942年1月出生,1967年自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海洋腐蚀界唯一的院士。腐蚀是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我国2008年因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9000亿元;但是,如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腐蚀损失将能减少25%—40%。侯保荣长期执著地致力于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并且成果斐然。
□ 侯保荣:腐蚀的危害比地震还大
笔挺的西装、轻健的步伐、潇洒的谈吐,加之一头乌发,第一次见到侯保荣院士,记者们都不相信眼前这位200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已是68岁。这位半生专注于“防腐蚀”研究的学者,难道已经掌握了抵御时间侵蚀的“诀窍”?
前不久,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侯保荣称自己“永远40岁”。说及自己年轻的“秘诀”,侯保荣把功劳全部归于自己的家乡曹县。“因为曹县的水好,曹县的地方好……”他哈哈一笑,眉宇间尽是自豪的神情,继而解释说,“我想跟生长在农村有关系。从小学起,我就下田劳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还在地里干活。”1962年,20岁的侯保荣带着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负笈南下,自此踏上了他的求学和科研之路。
1967年大学毕业后,侯保荣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已超过40年。而且,目前他是我国海洋腐蚀界唯一的院士。2007年以来,侯保荣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海洋工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及应用”的支撑计划项目,推广新型防腐蚀技术和材料,在胜利油田、青岛港、日照港取得了良好示范效应,对提升我国海洋工程结构耐久性和工作安全性作出了贡献。
“腐蚀不像地震、台风、冰雪等自然灾害来得那么突然,但是由此带来的损失比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和还要大。”侯保荣指出,据粗略估算,2008年我国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9000多亿元人民币,2009年这一数字则超过了1万亿元。“但是,如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腐蚀损失将能减少25%~40%。这意味着在我国每年有数千亿元的防腐蚀市场有待我们去占领、去贡献。”让侯保荣院士和他的同行们担忧的是,腐蚀问题还没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
相比于得奖的喜悦,他更关心防腐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景:“现在,防腐蚀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其产值不低于 1.5万亿人民币,市场非常大!”他特别指出,我国的海洋防腐蚀研究机构和人才一半以上在山东、在青岛,而关键就是“成果转化”。
□ 让钢铁设施抵御“浪花飞溅”
大海里的浪花,在不少人的眼中充满诗意,在侯保荣院士眼里却是“是吃金属的老虎”。他多年来潜心研究如何对付这只“老虎”,独立撰写的日文专著《海洋腐食環 境と防食の科学》,至今被日本人奉为经典,认为是“不可多得的指导手册”。
获得 200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是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领域惟一的院士。 据估算,我国2009 年因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 1万亿元,而海洋腐蚀所引起的损失占全部腐蚀损失的1/3。如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腐蚀损失可以减少25% -40% 。
侯保荣提出了海洋腐蚀环境的概念。 他告诉记者,海洋环境可以分为海洋大气区、 浪花飞溅区、海水潮差区、海水全浸区和海底泥土区5个腐蚀区带,对海洋工程结构的腐蚀速度有明显差别,而浪花飞溅区腐蚀最为严重,这一区带的局部腐蚀破坏,会使整个工程结构大大降低承载力,缩短使用寿命,影响安全生产。而我国浪花飞溅区的工程结构,恰恰很少采取特殊、有效的防腐措施,成了海洋腐蚀防护的“短板”
侯保荣说,他近年来的研究就是抓住了“浪花飞溅区”这一海洋腐蚀防护的“短板”。其新型防腐蚀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新建钢铁设施的腐蚀防护,对于已建钢铁设施的腐蚀修复,更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还可应用于各种腐蚀环境下的地下管线保护,适用性广,经济长效。经过“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推广和示范,此成果已在胜利油田海洋石油平台、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日照港煤码头等成功应用。
对于自己的成功,侯保荣总结说“创新的关键就要抓住、解决核心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侯保荣非常谦虚,他说,在腐蚀防护领域,可以采取的技术手段差不多,关键是认识是否到位,也就是思想意识的创新,这对最终创新成果的取得和应用都非常关键。包括他在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取得的成绩,他也只是说“因为自己先想到了而已”。
侯保荣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腐蚀防护成果应用逐渐升温,就得益于人们日益认识到腐蚀的危害和“腐蚀控制”的作用。虽然目前还无法根除腐蚀,但完全可以有效控制腐蚀、减少腐蚀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