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真细致,考察干部时连一个停顿、一个表情都不放过;他知人善任,明察秋毫,不让老实人吃亏;他两袖清风,从不收礼;他工作尽职,却因身体极度透支累倒在一线。他,就是湖北省荆州市原纪委常委杨国保。
时下,全国各地的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59岁的湖北省荆州市原纪委常委杨国保(见图。资料照片)和以往一样,对换届工作更是用心、尽责。完成这次换届任务后,他就能安安心心地退休了。6月11日,在连续出差10天后,他却突发心肌梗死,倒在返回的途中。6月18日11时05分,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听到噩耗,杨国保的同事们失声痛哭。在他的老家,乡亲们按照乡俗,家家燃放鞭炮,送这位清正尽责的好干部最后一程。
站好最后一班岗
杨国保在荆州市纪委工作20余年,长期分管干部工作,换届也经历过多次,但每一次换届,他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5月31日,在市纪检监察干部工作会上,杨国保站在主席台上庄严承诺:“要带头讲政治,不信谣传谣,不散布不利于换届的言论;要带头讲正气,坚决抵制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要带头讲原则,不违规干预下级换届选举,不替他人说情打招呼;要带头讲纪律,切实做到令行禁止,从严查处违反换届纪律的行为。”会后,他对身边的干部说:“换届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我就要退了,必须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会议刚结束,杨国保就赶赴沙市区、荆州区、洪湖市等地,开展县乡纪委换届前的摸底调查工作。7天时间里,他走完了8个县市区。6月10日,杨国保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石首市考核干部。6月11日,身体极度透支的杨国保晕倒了。一进医院,他就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却再也没能出来。
5月28日是小外孙满月的“大日子”,杨国保却因换届工作没能喝上满月酒。“等过六一再去看小外孙。”杨国保抱歉地说。可到最后,他也没能再见上小外孙的面。
“他是累倒的,每天加班加点到深夜,连我们年轻些的人都有点吃不消。”出差途中一路随行的市纪委干部室主任赵常全痛心地说。
正人先正己
杨国保的家乡在沙市区锣场村。他对家乡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经常回去走走、看看,特别爱到留守老人家聊天,了解村里的情况。遇到经济困难的人,他总会掏腰包资助几百元。从不给组织添麻烦的杨国保还破例找体育部门协调,给村里配上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村里一条2.5公里长的泥巴路年久失修,2006年,杨国保建议村里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自己带头捐资5万元重新修路。
家乡父老感激他,总想“表示表示”。2009年春节前夕,沙市区锣场村支部书记张国坤带着两名村干部来到杨国保家,一是给他拜年,二是对他给家乡人民做的好事表示感谢。到了杨家楼下,张国坤按照“计划”让两个干部拉住杨国保唠家常,自己却偷偷摸进屋,把两条烟一提酒放到茶几边,放完就“开溜”。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杨国保就赶到村委会,把烟和酒退了回去,生气地说:“你这是干什么?要不是问你嫂子,我还不知道退给谁呢!”在场的群众看到这一幕,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杨国保常说:“正人先正己,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干部,首先要接受别人的监督。哪怕一点土特产,开了一条缝,就关不住这扇门。只有我们带好头,不良风气才会得到遏制。”
不让老实人吃亏
“他做事,特别认真负责,特别细致。考察干部时,连一个停顿、一个表情都不放过。”市监察局副局长林华亭说。2006年,洪湖市、监利县乡镇纪委换届时,林华亭发现了一个“怪现象”:许多纪委书记在民主测评环节得票都不高,按一般程序,这些干部很难提拔。他跟杨国保聊天聊到了这个话题,杨国保说:“是这些干部作风不正还是什么,得好好调查调查。”杨国保深入调查了解后发现,多数纪委干部其实是因为太坚持原则、坚持办案而得罪了人,导致得票不高。“不能让好干部吃亏。”杨国保坚持向荆州市纪委常委会、省纪委反映这一现象,最终,那些敢于“得罪人”的纪委干部都得到了提拔或重用。
“不让老实人吃亏”,也是杨国保选人用人的一条原则。原市纪委宣教室副主任胡晓辉从不主动与人“搞关系”,只懂埋头做事,参加了3次竞争上岗,可每次民主测评总差一两票,没能提拔。杨国保一直记着这事。去年,在他的建议和组织推荐下,胡晓辉调任市公路局任党委副书记。后来,公路局领导一碰到杨国保就说:“感谢你给我们派了个好干部。”
在众人眼里,杨国保是个宽厚的长者,对下属、对年轻人,总是和和气气。老下属徐建芬提起杨国保就忍不住掉眼泪:“杨常委虽然常常加班加点,但特别关心下属。去年七八月,他带着我们冒着酷暑去县市区检查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一回来,他就抱歉地对我说:‘这几天辛苦了,你孩子还小,快回家陪陪家人孩子,剩下的材料工作,我自己来。’”今年4月刚刚招考进市纪委的张连军更难以忘怀,杨国保考察他时,曾语重心长地说:“年轻干部要成长,一定会经历挫折。无论遇到什么,你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老实人、办老实事。”
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杨国保用一生践行着自己对党的承诺,履行着一个纪检干部的天职。6月20日中午12点半,苍天垂泪,阴雨绵绵,杨国保的灵车缓缓驶入家乡锣场村。全村村民家家燃响鞭炮,人人出门迎接锣场的好儿子归来。村民们自发地背起砖沙,扛起铁锹,将杨国保安葬在家乡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