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有序退出耕地持续增加
茌平87处新农村再生耕地1.5万亩
6月13日,已经“空旷”的冯屯镇刘马村旧址,“轰隆隆”的挖掘机正在清理最后搬迁的马红跃家的房屋地基。至此,刘马村旧址正式进入复耕阶段。村支部书记马东来说:“迁新楼、拆旧居、增田地,全村不到300户人,俺们拆了513处旧宅子,等全部复耕完,俺村将新增390多亩耕地。”
位于冯屯镇政府南2公里的刘马村,是鲁西平原“村小地盘大”的典型代表,全村292户村民占了近450亩“地盘”,其中无人居住的老宅子、甚至连房屋都没有的老院子占了221处,一户人家有一处甚至两处空宅、空院的情况也很普遍。
从2010年开始,刘马村开绐在村西靠近公路的60亩“宅场荒地”上规划建设新农村,到去年6月全部建成。笔者走进这里参观,整个刘马新村由10幢5层住宅楼和60户老年公寓组成,其中住宅楼共计300户,每户建筑面积127.5平方米,并配有300个22到30平方米的车库,老年公寓每户建筑面积为58平方米,整体实现“水、电、暖、太阳能、天然气”统一配套,建有一处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的新村广场,并配备健身器材,同时留有一处可再加盖一幢5层30户楼房的土地空间。
新村建成后,经全体党员会、全体群众代表大会几经讨论,最终形成了旧村搬迁方案:一户一宅换一楼一车库,按交老宅钥匙先后顺序,优先选择楼房及车库;60岁以上独居老人,可选择水、电、暖免费的老年公寓,但不拥有所有权;一户多宅按房屋估价适当补偿;复耕旧村归全村群众所有,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并分红。从去年元旦起,全村群众陆续搬入新村。63岁的马红跃,搬进了1号楼的4楼,而他的另一处已经塌了房顶的土坯房旧宅,村委会给了3000元的“房屋补助”,两处老宅被一同推倒复耕。
马东来告诉笔者,旧村复耕预计9月份完成,并实现路、电、沟渠配套。现在已经有北京、聊城的两家客商前来寻求流转这片“大宗土地”,有一家开出了前五年每亩600斤小麦、后十年每亩1200斤小麦的“承包价”。
县住建局局长李学忠说,在新农村建设中,茌平县针对一户多宅、空心村等情况,按照“新村一户一宅(楼)”的原则,从审批、规划、资金等方面,引导群众一村一策,自主解决好“多宅”、“空院”等问题,实现了“一石三鸟”,达到了“村庄变瘦变美、宅基地有序退出、耕地持续增加”的目标。
杜郎口镇鲍庄村于2009年5月,按照“统一设计、政府补贴、自拆自建、集体复耕”的思路,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仅用旧村三分之一的“地盘”,就建成了102幢二层别墅楼、一幢40户的住宅楼、1处36户的老年公寓。该村王加利、徐德生等4户种粮大户,以每年每亩600斤小麦的价格,流转承包并负责复耕297亩耕地。
据了解,茌平县围绕“宅基地置换耕地”做文章,将农村新居建设与宅基地置换退出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群众受益、耕地增加的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赢”的路子。截至目前,在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87处新农村建设中,该县实现2400多处宅基地有序退出,累计新增耕地面积1.5万亩。(转载于大众日报2013-6- 19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