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鼻子”校车通到村口
11月30日,平度市最低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
下午4:15,于雅哲和同学们一起,排着队登上了校门口的新校车,准备回家。从秋季开学起,她所在的平度市同和小学成为平度第一所开通专业校车的小学。
每当有学生上车,护导员张君就会在乘车学生点名册上打个勾。然后,她还要引导学生坐好,系好安全带。
“我可喜欢可喜欢坐校车了。”张婉婷小朋友说。这是因为,乘坐校车,有人玩,还能交朋友;另外,校车很漂亮,车上贴了很多卡通人物,有小熊维尼,还有SNOOPY。
几分钟后,校车开动了。因为农村道路多为土路,道路较窄且路面不平,驾驶员尹军波开得很慢,车速维持在40公里/小时左右。
4:40左右,校车安全到达终点站——沙戈庄村。于雅哲的妈妈王晓英早已等候在此。“作为家长,一直期盼着能早日开通正规校车。”王晓英说,以前村里的孩子上学,都是家长接送,因为条件有限,基本上是骑自行车或摩托车,风吹日晒,家长和孩子都很“遭罪”。也有私人经营的小面包车,但是担心超载等安全问题,很多家长不敢让孩子乘坐。
今年5月,作为试点单位,同和小学成为平度第一所开通专业校车的学校。专业校车一经推出,就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追捧”。和贪玩的孩子们不同,家长们更看重的是校车的安全性能。这些被称为“大鼻子”的校车,由国内客车公司仿制美式校车生产,车体为亮黄色,车身采用全钢结构,防撞能力强。
近半年来,平度先后引进200辆专业校车,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园区,通往65所小学,运行线路416条,惠及学生13000多名。明年,平度将继续投入120辆专业校车,全面解决离校3公里以外的小学生上下学乘坐校车问题。
政府主导,企业运营
“大鼻子”校车第一次现身青岛,是在2011年9月。不过当时,“大鼻子”通往的是市区的重点中小学。专业校车运营伊始,就有许多人指出,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条件更差,也更需要专业校车。
这一建议得到了政府重视。今年,青岛将此列入十件市办实事之一:对全市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配置600辆专用校车实施政府补贴,缓解农村学生上学远、出行难问题。
目前,600辆校车已经分三批全部到位,平度、莱西、城阳等区(市)农村中小学成为重点投放对象。其中,平度配备200辆,占青岛配备总量的三分之一,位居各区(市)之首。
此前,这些区(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校车。多数接送学生车辆为私家车、家长合租车辆或者私人运营的面包车等,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即便是个别曾经采取购买、租赁等方式提供过校车的区(市),也存在着专用校车数量少、校车运营不专业等问题。
在操作上,青岛农村校车推广采取的是“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模式——由交运集团成立专门的校车公司,负责出资采购、运营管理车辆,市、区(市)两级财政对学生乘车费用进行补贴。一些区(市)原有的校车,也委托给交运集团统一运营管理。
“不管从安全上,还是效率上,校车都需要走专业化道路。”交运集团总经理刘永康表示,当前,不少校车并非专业客运企业持有、运营,多数缺乏营运资格、管理经验,容易滋生安全隐患。这导致近年来,国内发生多起校车交通事故,教训惨痛。通过走专业化道路,能够大大降低安全风险。
政府补贴方面,青岛现在实行的政策是:平度、莱西等五市中小学生乘坐校车收费标准定为每人每天20元,其中学生需交2元,市财政和区(市)财政分别补贴9元。
实现盈亏平衡是推广关键
在交运集团的规划中,校车普及是一项长期计划,他们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校车公司,还制定了详细的校车运营方案。根据计划,到“十二五”末,交运集团的校车规模将达到5000辆以上。
不过,由于校车是高投入、低回报项目,如此大规模的校车推广计划,能否做到盈亏平衡成为项目推广的关键。
眼前的现实是,试点阶段“大鼻子”校车亏损经营。收费方面,以每生每月220元,每辆车核载50人、一年运行10个月计算,一辆校车一年的收入不过11万元;成本方面,按一年运行10个月计算,一辆校车最低费用在16万元左右,其中,折旧费4000多元/月,工资支出(1名驾驶员、1名护导员,以及后勤管理人员)约6000元/月,燃油约3600元/月,保险约2300元/月。
面对现状,交运集团希望,市、区(市)两级财政不仅能对学生乘车进行补贴,也能对运营企业予以补贴。
与此同时,交运集团也开始探索拓宽收入渠道。比如,在周末或假期,给学生外出提供租车服务;通过生产校车衍生品,带动校车行业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注册了国内第一个校车商标。”刘永康介绍,当前,青岛的专业校车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交运集团将在“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模式下,通过品牌引领,做大校车产业规模,降低校车运营成本,让更多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坐上安全校车。(转载于大众日报2012-12-12 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