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成都市新都区的新繁棕编榜上有名。
新繁棕编艺术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深受中外人士欢迎。曾几何时,新繁棕编陷入最低潮,是新都区新繁镇的农村党员朱木兰白手起家,重振棕编,使得拥有200多年辉煌历史的新繁棕编走向世界。
在新繁棕编最困难的那几年中,朱木兰学过裁剪、当过裁缝,甚至还学过做板鸭。可她心里最惦记的,还是棕编。
1989年,朱木兰牵头成立了成都荣龙帽业有限公司,坚守在这块老祖宗留下的宝地里,直到2005年下半年,棕编市场前景更加看好,产品供不应求。朱木兰适时牵头成立了新繁镇妇女棕编协会、新繁镇棕编合作社,全镇有800名妇女报名参加。朱木兰对社员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大力拓展棕编市场。到2006年,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280人,成立了理事会,制定了完整的章程,并实现年收入1000余万元的可观效益。
2006年11月,新繁棕编被成都市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远销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2008年,新繁棕编又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新繁棕编,朱木兰成了大忙人。今年5月29日,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节开幕。新繁棕编在主会场有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展厅。作为新繁棕编的领军人物,朱木兰负责展厅的布展、守展、解说,还要兼顾棕编工艺品的销售,忙得不可开交。记得以前最忙的时候,她和丈夫近半年未见一面。
那是1988年初,一位昆明老人写来两封信,一封寄到了新都工商局,一封写给了新繁工商所,想了解从新都批发棕编帽子的情况。从没出过省的朱木兰,“仅凭一封信,就在村里收购了400顶帽子送去昆明”。
销路出奇的好,但这可忙坏了朱木兰两口子。那时,从成都坐火车到昆明,单程需要20多个小时。近半年时间里,朱木兰和丈夫轮番往昆明跑,不是她在去昆明的火车上,就是丈夫在回成都的火车上。“只晓得各自在哪趟火车,错车的时候总是往对面车厢里看,但从来就没有遇见过。”
“浙江的一个厂家说,朱木兰,你名气大哦,外国人都晓得‘中国四川朱木兰’。”朱木兰说,她就是停不下来,“60岁的人了,却有着一颗40岁的心”,她有信心让新繁棕编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