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在鲁西平原上,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那里都是柏油路,家家门前种着只有在城里才能看到的冬青和龙爪槐,农家的粪堆、柴火垛不见影踪;那里,全村都是一家人,虽达不到夜不闭户,可村民白天外出都有不上锁的习惯;那里离县城15公里,开车也要20分钟左右,但农民去年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17000元,住进了小洋楼,并且有自己的文化活动室,甚至水、电、暖、有线费用全免,享受着城里人都没有享受到的待遇,它就是聊城市茌平县小杨官屯。而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则是因为一个传奇人物的存在——全国劳动模范、中共十一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有着无数荣誉光环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忠。
提起张国忠,小杨官屯、茌平县乃至聊城市的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他长期担任小杨官屯的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把小杨官屯从讨饭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全省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他几十年如一日,处处以“吃亏”要求自己和家人,却处处对有困难的人慷慨解囊;他注重学习,出口成“经”,其言论更是结集出版,教育了众多高知识分子……
新农村建设,干部是关键
别光埋怨群众不听话,你得先为群众着想
只有学会吃亏,身先士卒,才能把工作做好
“世界上什么学问都好学,最难学的是吃亏,吃亏是门大学问。要想当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就要学会吃亏,不怕吃亏。”
——摘自张国忠言论集
“当干部首先要学吃亏,学吃亏就有人跟随。当干部必须能吃亏,能吃亏才会有权威。当干部先谈肯吃亏,能吃亏就会有作为……”这是张国忠当支书多年总结出来的“吃亏经”。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农转非”是亿万农民梦寐以求的事,而张国忠却屡次放弃。1956年,张国忠任五个村合并后的高级社社长,当时有一批转干指标,他排在一号,结果他说小杨官屯还没干出啥名堂,自己啥都没留下就走,心里愧得慌,结果把指标让出去了。1964年,他在信用社兼职,信用社给了他一个转干指标,结果也被他拒绝了。1978年县委换届,上级确定他担任负责农业的县委副书记,来车接他进城,还说户口有人办,以后孩子“农转非”,全家都搬到城里,结果他想来想去还是留在了小杨官屯。
张国忠常说,“世界上什么学问都好学,最难学的是吃亏;要当个好干部就要学会吃亏,不怕吃亏。只有学会吃亏,党员才服气,群众才信服。”他为群众外出考察,没有报销过一分路费;请专家、技术员在家吃饭,没有报销过一分饭钱;给群众办了无数好事,没有吃过群众一次请;村干部在他家里开会研究工作,没花集体的钱吃一顿饭、喝一杯酒。非但如此,上级发给他的奖金全部上交村里,奖品送给更需要的人,甚至自己孩子进城当工人的机会,都被他以自己当支书不能“沾光”为由,把指标让给了别人,一次两次容易,然而张国忠坚持了几十年,就是他的坚持,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带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小杨官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小杨屯村一直是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被誉为“鲁西北的一颗明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先后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省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