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活动公告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 劳动模范 先进工作者 优秀企业家 新农村带头人 行业精英 巾帼楷模 道德模范 历史人物 记者联盟
  
您目前的位置:新闻中心 >> 青岛开发区科学发展路径探访:创建全国最好的开发区

青岛开发区科学发展路径探访:创建全国最好的开发区

作者: | 来源:山东英模网 | 发布时间:2010-11-5


    以“深圳模式”为范本的开发区,在我国历经20余年发展,已成为各自所在地区的经济高地,而青岛开发区则当之无愧地成为我省经济建设发展的制高点:商务部一年一度测评中,青岛开发区综合指标在5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连续6年位居前五;2009年,青岛开发区完成生产总值830 亿元,税收总额128亿元,今年生产总值预计将突破千亿大关。

  数据令人叹服。但相较于表面的建设成绩,青岛开发区所探索和遵循的发展路径更值得关注。

  “青岛开发区的发展道路,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持内外资并举,软硬实力并重,实现全体市民共建共享,和谐发展。”青岛市委常委、青岛开发区工委(黄岛区委)书记、管委主任姜杰表示。

  早在2006年1月,青岛开发区即提出建设“综合经济实力更强、城市环境更美、社会发展更和谐、体制机制更具活力”的“全国最好开发区”的战略目标。结合开发区几年来对“最好”目标的不懈追求,我们更容易解读青岛开发区独到“发展路径”的真谛:它体现的是对科学发展和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对自身发展方向的高超谋划以及政府在谋求区域竞争力上如何作为的精准把握。

  把最好的资源配置到最好的位置上——培育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

  举凡全球各地的开发园区,皆以实现“产业集结”、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拳头效果”为目的。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资源配置的集群化程度,已成为衡量现阶段国内开发区发展层次的最关键指标。

  而这正是青岛开发区力争“全国最好开发区”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沿着“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路径,青岛开发区精心培育产业的集群化,港口、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修船和海洋工程“六大产业集群”枝繁叶茂,产值、利税额均占全区总量的85% 以上,“拳头效果”极为显著。

  总结产业优势的形成,青岛开发区立足自身优势,规避同质竞争、寻求差异化发展的独到做法,堪称地方政府立足自身实际、谋求发展优势的教科书。这从两个鲜明特点可以看得很清楚——

  —其一,内外资并举。我国开发区建设,长期遵循的是“三为主”(外资为主、以工业为主、以外销为主)原则,资金来源中外资首当其冲。而与全国第一方阵的其他开发区相比,青岛开发区“国字号”特征却更加突出。其他开发区经济外向度都在 80% 以上,而青岛开发区不足70% ,六大产业集群中的龙头老大,国企更占了九成。

  区别从何而来?放眼东部沿海,不难发现,“广大上青天”等一线城市的开发区多有国家战略支持,拼政策青岛开发区明显处于下风;加之青岛开发区与青岛主城区海湾阻隔,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起步较晚,地域优势更是先天不足。

  面对逆境,青岛开发区没有硬碰硬,而于不利中找到了自已的“比较优势”:山东经济国有成分高,在吸引国家大项目方面优势明显。为此,青岛开发区在国内较早地树立了“外资内资都是资”的指导思想,早在2004年其他地区“一致对外”时,开发区即在四大招商局中,与日韩投资促进局、欧美亚投资促进局、港澳台投资促进局并列,专门设立了国内投资促进局。

  这一举措使青岛开发区抓住了承接国家产业政策的最好机遇,吸引大批国字号龙头企业纷至沓来,在充实自身经济版图的同时,还产生了另一个连带效应:国字号大企业的布局,为吸引外资架设了产业基础,先天不足的青岛开发区,凭借产业招商的巨大优势傲视同侪。

  这从开发区的产业集群构成可一目了然:开发区龙头项目虽多为内资项目,但下游配套却是“一长串”外资企业。如造船产业集群,龙头是北船重工等中船成员,但下游配套的齐耀瓦锡兰、三菱重工、麦克德莫特等项目,皆为世界一流外资企业,它们不仅投资不菲,而且带来的都是曲轴、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产品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内资龙头企业引发的产业招商优势彰显无遗。

  其二,是清晰的产业显性:六大产业集群,传统的以海尔海信为代表的电子产业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家电出口基地,其余新建产业都有鲜明临港特色:临海,发展起修造船和海洋工程;临港,发展起港口物流;每年原油进出口400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石化产业顺势而起。

  这显然是有意为之。开发区工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张大勇介绍:产业发展严重趋同,是全国开发区的普遍性问题。但在青岛开发区,多年前就在全省率先提出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在别地招商“捞到碗里就是菜”时,即明确提出招商选资,牢牢抓住临港这一优势,变全员招商为专业化招商,一门心思补齐、补长六大产业集群产业链。一些世界知名大企业曾与开发区擦肩而过,他们也没有太大遗憾,理由很简单:这些产业青岛开发区能做,别的开发区也能做,竞争优势体现不出来,勉强做也不会有大收益。

  事实的确如此。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和国内产业转移升级,为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逃离所苦的开发区不在少数。但青岛开发区却呈现出逆风飞扬的好势头:在形势最严峻的2009年,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8强中,青岛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增速居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第二位,进出口降幅最小。

  对开发区产业优势的培植,姜杰有精辟的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市场法则。 区位优势和产业集聚都有自已的规律。在规划发展中,政府不能替代企业充当主体,而应该着力在培养形成区位优势、优化配置资源上下功夫,要把最好的资源配置到最好的项目上,把最好的项目配置到最适合的位置上。做到了这一点,产业就会最有效率、最有竞争力,最有拉动力。”

  这种拉动力,当前在开发区正以“链效应”的方式变为现实。一方面,各大产业迅速向高、精、尖延伸,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升级。比如造船产业,当前正加快补齐发动机、电力推进系统、船用电子等价值链最高的核心部件;石化产业,正在向重质油研发延伸,其成果堪为全国石化工业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当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 80% 。按目前发展趋势,3年后,六大产业集群预计将创造出5000亿以上的产值。

  另一方面,在六大产业集群的带动下,现代服务业也水涨船高:今年服务业投资首超制造业,服务业大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40亿元,其中,19个旅游大项目总投资额270亿元。借助于临港产业的大发展,高端物流项目势头强劲,普洛斯、裕龙等一批批物流项目相继建成;金融业异军突起,从 2000年起,青岛开发区保持了每年至少引进1家金融机构的速度……旅游、休闲、影视等也如新硎初试,锐不可当。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像几年前产业集群效应一样,将爆发出巨大能量。

  政府的本职,是为发展创造支撑和环境——打造最强的“软实力”

  提到开发区,人们最容易联想到单调的连片厂房,理解上更多限于生产功能而忽视其社会功能。其实,经过20多年发展,如何从只重产业发展转变为重视产业和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开发区的普遍课题。换言之,从“园”向“城”转变已成必然选择。近年来,国内诸多一线开发区不约而同着手于开发区与行政区体制合一的整合,既可视为这种发展趋势的注脚,也从另一面印证了其发展的一度失衡。

  从这一角度观照,青岛开发区在自身定位上的超前思维格外引人瞩目。开发区研究室副主任王连春介绍:较之其他开发区,青岛开发区较早意识到园区必将逐渐演变成城区这一趋势,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由单一开发功能向统筹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转变,以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承载平台,努力实现开发区的“全功能化”。

  对此,姜杰这样理解,开发区虽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主,但政府对自己的定位要有准确的把握。政府的本职,归根结底是为发展创造支撑和平台,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创造一个“居者乐、远者来”的环境,对培植区域竞争力具有更长远的意义。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在开发区提出的“全国最好开发区”四大指标中,除一项涉及经济外,其余都是从“软实力”着眼。

  一流的发展环境确实已成为青岛开发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添青岛开发区“ 建设全国最好开发区”底气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在硬环境方面,累计投资400 多亿元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青岛开发区硬件建设高居国家级开发区第四位;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45% ,摘得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项生态桂冠;高达35% 的国内外著名设计院所参与开发区规划设计的比率,使开发区当之无愧地成为城市建设精品荟萃区……地处西海岸的开发区,与青岛主城区已无明显差别。

  要产业还是要环境?这个对于许多地区今天仍纠结不已的难题,在青岛开发区早已形成共识——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单纯的经济指标增长。开发区环保局副局长宋成泰介绍:2001年来,开发区先后否决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大项目70余个,

  其中,过亿(美元)项目1个,3千万以上的3个,千万以上6个。对落脚的企业,开发区采取的是最严格的监控手段:北部石化区,投资6000多万元建起了全国最先进的监测平台,大炼油项目投产以来,环保资金一项已投入 30亿元。2009年,山东省环保局监测点显示,开发区优良空气天数达到 339天,以青岛市内五区之和的建设施工量,夺得了空气指标的全市第一。

  在高标准建设硬环境同时,开发区同样注重优化政务环境等软环境。近年来,开发区将1054项审批事项精简到 88项,精简幅度达 90%;通过“零收费区”建设,面向工业企业的区属收费项目由原来的334项减少到目前的2项,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近2亿元;率先探索推出了项目审批“专办员”制、项目建设“专服员”制、企业服务“特派员”制等制度,工商登记注册官制度,“ 一门受理,全程代办”运作模式,“超市型”行政审批中心,企业约见区领导制度,外网申报、内网审批制度……开发区行政审批中心主任李本联介绍:开发区的政务效率,一般事项只需其他开发区一半时间,特殊事项3至4 个工作日即可,在全国各开发区中是最高的。

  打造产业支撑和发展平台,除了软硬环境,另一个关键性因素是人才。近年来,在青岛开发区这片曾鲜为人知的土地上,先后落户了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青岛创意媒体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等 8所高等院校,占据了青岛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约60万的新区总人口中,在校大学生已有十万之众。青岛开发区通过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区级拔尖人才选拔管理暂行办法》,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目前,全区人才总量已达 16.6万人,人力资源及人才供给指数跃居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群众是“开发”的参与者、受益者——创最高的“幸福指数”

  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招商压力下的低价供地,又使政府往往缺乏足够资金兑现对失地群众的补偿。基于此,因群众失地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是国内开发区面临的共性难题。

  但在青岛开发区,群众反而盼望着早日进入拆迁行列。因为本着“征地、征海不欠农民一分钱”的原则,多年来,开发区一直在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最大可能地满足拆迁群众的要求,拆迁安置中把最好的地块用于安置农民。按当前常见的补偿标准,开发区农民四间正房,一般可在精品安置小区内,换取两套80平米的楼房,部分区域安置房折价近200万元,群众翘首拆迁也就不难理解了。

  “ 发展是硬道理,但不是目的。开发区的‘开发’,实质是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当地群众不应是城市化、工业化的被剥夺者,而是参与者、受益者。只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和谐发展,我们的发展才有意义。”姜杰这样总结。

  这种发展理念,在开发区最生动地体现为“民生财政”。据财政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开发区学校建设每年都是2个多亿,去年突破了4个亿,社会治安一年也是两三个亿,去年“政府十件实事”涉及的30项工程,总投入高达 20亿元。开发区教体局副局长宋云宏讲的一个细节很具代表性:近年来对于教育投入,区里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区里前不久一次常委会,教育局提出了十大建设项目,除了两三项稍嫌超前外,其余一次性全部通过!

  巨大投入,换来的是开发区一系列全省之最的“高福利”和“高幸福指数”:低保标准375元,全省最高;优抚对象人均优待标准8500 元,全省最高;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最高保金一月上千元,全省最高;新农合筹资标准由目前每人每年150元提至270元,年住院报销限额由6万元提高到 8万元,还是全省最高……

  开发区发展民生事业另一个突出亮点,是鲜明的创新特色。作为特殊发展区域的开发区,大量的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无先例可循,抱着解决民生的责任感,开发区几乎在各民生领域都作出了有效探索:针对“天下第一难”的城中村拆迁,在全国首创“捆绑式”开发模式,将商品房开发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和安置房建设权捆绑起来进行公开招标,成为解决“城中村”改造的经典样板,正在被全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借鉴;为妥善解决失地失海农民老有所养问题,创造性提出了“土地换保障”思路,填补了我国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空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称其“为全国农保工作提供了经验”;首创围绕协调劳动关系的六个机制,成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首创“和谐社区标准”,城郊“六型社区”建设被国家民政部誉为“黄岛模式” ……

  以人民的幸福为衡量发展的标尺,最终形成的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这也成为青岛开发区近年来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石。

  比如就业,开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副局长李艳算了笔账:2003年全区就业人口3万人,2009年就业人口31万人,7年间增加了10倍。正因为 7年前开发区即建立起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机制、劳动力培训制度,全区城镇失业登记率始终控制在 1.5% 以下,庞大的农村人口不仅没有成为开发区快速发展的负担,反而成为开发区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再比如教育,随着开发区人口的迅速聚集,与其他地区适龄学生连年递减不同,开发区适龄学童人数年年大增。仅今年,小学生即增加870多人,初中生更是增加1000多人。正是多年来对教育不遗余力的巨大投入,开发区在人口快速膨胀过程中,成功规避了“上学难”问题,教育硬件设施建设稳居青岛前三名行列,这对推动开发区近年来稳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

责任编辑:山东英模网
热点排行  
·特约记者名单
·评选活动通知
·关于隆重推介“新世纪十年
·田园意趣 翰墨飘香
·一个现代企业家和他的哲学情怀
·李凤德:新农村建设路上的领头雁
·“建国六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山东
·关于编辑出版《富民强省R
·姜文祥:力促正和集团“三级跳”
·张善久:龙跃碧潭 气振高岗
·临沂市公安消防支队“三基”建设
·一位破冰者的开拓创新之路
·徐拥军:山东建功立业领军人物系
·第三届全省职工最满意的医保定点
最新更新  
·致富路上带头人——记高村镇山前
·青岛开发区科学发展路径探访:创
·青岛市政协: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韩增旗:穷山沟变生态村
·谭旭光:挑起山东重工大梁
·山东对口援建北川工作圆满完成
·李鸿忠书记勉励我市企业积极“走
·华能为山东供热将超过7300万
·李群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历史人物之杜甫
·周建民:融入煤海,奉献龙矿
·专访郭明义:我是一个平凡人,帮
·爱洒深山写春秋
·谢立亭:退休不退志的“红色宣传
Copyright 2010-2020 SDy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山东英模网编辑部 技术支持:中国环保联盟
山东英模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08018123号
Email:sdgrbc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