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创新发展助推经济转型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32.15%◆一季度地方工业增速居全省首位
4月10日,在东营海科集团天东制药公司,副总经理李荣高兴地介绍抗凝血药肝素钠:“这种药是由我们企业自主研发的,原料1公斤大概在两三万元左右,经过科技加工后,1公斤能卖到12万元到15万元。”
山东海科化工集团是以石油化工、氯碱化工为主的综合性化工集团,近年来着眼于药物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去年医药产业虽只占集团销售收入2%,却贡献20%的利润。
海科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其产业转型是东营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缩影。
东营是典型资源型城市,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产业结构因此打上了“黑色”烙印——石油工业一枝独大,结构严重失衡。近年来,东营围绕“蓝黄”国家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转型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东营先后成立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等创新平台,与山东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战略合作。建设创新孵化器面积达52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企业达88家,建成5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重点实验室和10家院士工作站。日益强大的创新实力,成为东营工业转型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该市围绕化工、橡胶轮胎、纺织等九大传统主导产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优化要素配置,突出发展重点,让传统产业魅力再现。截至目前,传统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引导扶持和技术创新支撑,推进实施了泰克拓普10万台LED智能化植物生长箱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投资驱动型,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型转变。
2012年,东营工业生产总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万亿大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了32.15%。今年一季度,东营市地方工业继续以23.7%的增长,增速居全省首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转载于大众日报2013-04-12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