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笔者在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烈士陵园,了解到一个父子接力、为抗日烈士默默守陵60载的感人故事。
位于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的烈士陵园,是“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长眠着48位抗日革命烈士,他们在1939年3月初琉璃寺遭遇战中英勇献身。
除了赵伊坪外,其他烈士都未留下名字。赵伊坪1939年1月任中共鲁西北区委委员、秘书长兼统战部长。同年3月5日,中共鲁西区党委机关在转移途中,在高唐县琉璃寺与日军遭遇,赵伊坪被日军杀害,时年29岁。
当时还未满7岁的张洪珠,亲眼目睹那场激烈的战斗,我军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他。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张洪珠在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军。
抗美援朝结束后,张洪珠被安排到当时的济南柴油机厂,可是工作没几天,他总是想着家乡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这些烈士为国捐躯,长眠家乡,如果没人守护,天长日久,他们或许将被遗忘。“我要回家,我要去守护烈士墓地!”就这样,刚刚20出头的小伙子,回家乡做了一名守陵人。
当时的墓地就像是一处废弃的荒地,连通往墓地的路都没有,48座坟上杂草丛生。刚回家的张洪珠顾不得休息,便从家里带来镰刀、铁锨,开始了对烈士陵园的整修。
“我记得小时候,陵园只有48座坟和北边的5间祠堂。没有围墙,墓地位置低,地面也坑坑洼洼。为了减少墓地的积水,父亲就带着我用自家的小推车,一车一车推土,把路面填平垫高。”张洪珠的儿子张曰平说。
张曰平说,虽然自家离陵园并不远,可父亲硬是坚持吃住在陵园。张洪珠成家后,又带着孩子守墓。当时,只有七八岁的张曰平,就和父亲住在祠堂东边的一间小破屋里。
“下雨的时候,父亲就赶紧爬上屋顶盖一块塑料布,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张曰平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日子。
虽然陵园不再荒芜,可看到这光秃秃的墓地,张洪珠动起了植树的念头,于是他自己掏钱购进树苗,带领孩子们开始植树。
“那时我最常做的一件事儿就是轰赶羊群。”说到这里,张曰平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因为没有院墙,附近的羊群总是过来,父亲栽植的树苗可就遭了殃。当时父亲就派给我一个很‘神圣’的任务——轰赶羊群。”就这样,在父子俩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
平日里,张洪珠带着儿子除了给烈士扫坟、清除杂草垃圾、种植树木,每逢清明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之前,张洪珠总要对陵园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再给烈士们烧些纸钱、燃放鞭炮,以寄托哀思。
1990年,琉璃寺镇党委、政府筹资12万元,重新修建起了陵园大门、院墙、值班室。张洪珠才从一间小破屋里搬到新建的值班室。那时,陵园还没通电,没有水,他们就自打水井;每月60块钱的补贴,张洪珠全都用在陵园的修整上。
去年年初,张洪珠倒在了病床上,这一倒就再也没能起来。临走前,老人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虽然当时已经说不出话,可跟了父亲这么些年的张曰平,深深地知道父亲的心愿。办完父亲的丧事,张曰平便来到了陵园,成为徐庙烈士陵园的第二代守陵人。
同村的人打工的打工,挣钱的挣钱,张曰平看护陵园只有一点微薄的收入,当问及他为什么时,他说:“父亲是一名老党员。我的党龄也近三十年了,如果没有烈士们的奋斗、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我们不能忘了他们。就像父亲说的一样,在这里守陵,踏实。”
让张曰平高兴的是,根据民政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申报2012年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项目的通知》,当地政府积极做好徐庙烈士陵园改造项目的申报工作,启动烈士陵园的修建工作。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看着陵园焕然一新,张曰平说:“这样,父亲就没有遗憾了!”(转载于大众日报2013-4-7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