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深藏在黄三角腹地的6万人口的小镇,但商用厨具产值占全国的1/3,金属板材年加工、贸易量占全国的1/3,这就是有“中国厨都”之称的滨州市博兴县兴福镇。
日前,记者来到兴福,感觉这里像镇又不像个镇。各种冷柜、灶具、洗碗机的工厂店铺铺天盖地,黑白铁市场里,晋、冀、蒙、苏等多省牌照的大车往来穿梭。
镇党委书记赵秀民正在做一件事:引导厨具企业入园。“今年是我们的爬坡迈坎年。”他说,“我们的厨具产业过去是铺天盖地,现在我们是既要铺天盖地,也要顶天立地!”
赵秀民说,眼下,兴福镇商用厨具生产企业有878家,去年产值123亿元。企业个数占到全国同行业的1/2,产值却只占全国1/3。这“两个一”之间的差距,就是群山少峰的结果。
他指的“入园”不是一般的搬家,而是一个质变:首先新上产品的规模档次必须够格,同时组织形式必须发生变化:园区整体注册为“兴福源集团”并准备上市,入园企业通过股份联合,变身为集团的事业部,只做最拿手的产品,抱团对外。
上世纪70年代兴福厨具“创业第一人”、本土企业家范曰光,如今又领风气之先,把自己的鲁宝厨业公司率先搬到了园内,变身为“兴福源集团商用制冷事业部”。如今,2万平米的厂房、崭新的进口数控流水线已经建成投产,场面颇为壮观。
范曰光告诉记者,原来,鲁宝生产冰柜、灶具、蒸饭车、洗碗机等20多个品种、800多种型号的产品,多元经营分散了企业风险,却制约了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入园后,他们只需集中精力做好最擅长的制冷产品。“如今的产能是原来的4倍,产品的档次也提高了。”他说。
如今,园内像鲁宝这样的“事业部”已有8个,如宇王厨业公司变身为兴福源集团蒸饭车事业部、新潮厨业变为灶具事业部、国龙厨业作为夹层锅事业部、三阳通风公司成了风机事业部等,目前已有6家建成投产,总产能是入园前的2倍。
在兴福,“爬坡迈坎”,企业唱主角,政府搞引导、服务、配套。就拿去年办的第七届中国(博兴)国际厨具节来说,3天时间,7万多名美国、意大利等国和国内各省市的客商参会,办会的就是企业。最初办节的想法就是由兴福镇民营企业家朱惠民提出的;建展馆、运营展馆的也是企业,从一开始就自负盈亏。政府则唱“配角”,负责帮企业在北京开新闻发布会,搞好环境优化。 产业发达了,城镇好住了,兴福的农业也出现了规模化、品牌化趋势。兴福镇域有4万多亩耕地,1万多亩实现土地流转,涌现了龙升有机食品、天鹏鸭业等农产品品牌。
“爬坡迈坎”也面临着一些困难。记者去兴福的当天,镇政府刚出动了一批人马去制止违章建筑。企业有发展冲动,而土地指标又不够,企业“憋得慌”;而对镇政府来说,虽然能让企业做的事都让企业做,但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社会事务,资金、人手有限,还是让他们忙得长期“5+2”。“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仍然存在。
像兴福这样,正在爬坡迈坎的小城镇还有很多。针对我省“有强县、有强村、无强镇”的短板,2012年6月,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启动,选择100个示范镇,连续4年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其发展,每年为百镇安排共5000亩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赋予其县级经济类项目核准、备案权和工程建设、市政设施等方面的管理权,在县镇收支划分上扩大示范镇的财权。
“这些政策落实到位后,小城镇的发展就彻底松绑了!”赵秀民说。(转载于大众日报2013-1-9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