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景阳 张寿玉 任鸣 齐萍 张琦
素有“山东屋脊”之称的沂源,曾被描述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之地,如今却实现了“一个小时上天,一个半小时下海”的梦想。特别是青兰高速公路和晋豫鲁铁路的开通建设,把沂源融入了“2小时城市经济圈”。
城还是那座城,可如今已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之乡”、“中国北方溶洞之乡”、“山东古人类发源地”;人还是那些人,如今却创造出了“资本市场的沂源现象”、“关注民生的沂源模式”等奇迹。
沂源的“华丽转身”,是该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发展再发展,实干实干再实干”的工作主旋律,坚持以项目为纲,牢固树立“民生为先、生态文明、内涵发展、城乡统筹”理念,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结果。
宜居新城显山露水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5.7%,为全省最高,被誉为“齐鲁生态高地”。
●全县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标率均达100%,环境质量为全市最优。
●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全市第一个单独设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县城”等殊荣,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这些荣誉的区县。
从上述这些含金量极高的“国字号”荣誉中,不难看出沂源已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出落成了众所倾慕的“大家闺秀”。
绿色是一个城市魅力指数的重要标志。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沂源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绿色生态优势是沂源加快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参与区域竞争的最大资本。为此,该县认真落实“生态文明”的执政理念,并将此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着眼丰富“绿色资本”构成,沂源县坚持不懈地推进造林绿化,实施了“森林围城”“绿满沂源”工程,增创了绿色发展新优势。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分别达到55.7%和45.7%,人均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3.7平方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沂源,不管你走进乡村,还是城镇,到处可见叠翠的群山,成荫的绿树,清澈的河水。
沂源的环境改善已由“洗脸净面”转向了“生态宜居”。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承载力,沂源县完成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山水生态宜居城市定位,按照“东展、西扩、北延、南控、中优”的思路,将北外环路改至历山以北,使历山成为城中山,打造“城市森林公园”;规划河西新城,使天湖成为城中湖,县城规模扩大了一倍。这些城市建设的大手笔“穿越”般地拉开了城市骨架。据介绍,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到30万,建设用地达到34.8平方公里,初步达到区域性中等城市规模。
人们看城市的扩张与建设,更关注的是这个大体系对人们生活需求的保障力。于是,沂源县在城市发展的框架上,不断安放可以让县城扩容提质的项目。实施了振兴路东扩西延工程、南麻大街、上海路、润生路、富源路等路网建设,打通了县城大循环格局,便利的交通“动脉”形成了沂源经济发展的“大气场”。引进了投资37亿元的天湖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8亿元的鲁中·义乌国际商贸城项目、投资16.2亿元的六点水新世界项目、历山国际大厦、成和信誉商厦、新时代购物广场……这些服务业大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增添了沂源的魅力。
同时,该县还突出城市内涵和城市文化的挖掘,融合产业、山、水、绿、文化等要素,深入实施了“果树进城”“清水润城”“亮化美城”等工程。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城建中坚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沟,并按照“一湖三河二渠为主、七渠为辅、七星点缀”的布局,对原有沟渠进行美化改造、生态修复,打造以沂河—螳螂河—儒林河为骨架、自然溪流为脉络、水体公园为节点的城市水系,不断彰显碧水润城、河映青山的山水城市魅力。在县城民乐园,笔者看到,经过“果树进城”的装扮,公园显得更加美丽,更具文化内涵。“民乐大果园”“樱桃纷飞园”“灵感之源”“邻家农家乐”等城市精品游园,引得游客和附近的居民纷至沓来。
“不说沂源的旅游景点,就单单一个‘绿’字就令人魂牵梦绕。”为此,在济南工作的唐女士把新家安在了沂源。
让人能从省城“嫁”到县城,不能不说沂源的独特魅力。
绝胜烟柳沂河畔,山城何处不飞花。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15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11.8%、15.3%,进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行列。
荣誉榜
全国文明县城
全国绿化模范县
国家园林县城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转载于大众日报2012-77-9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