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活动公告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 劳动模范 先进工作者 优秀企业家 新农村带头人 行业精英 巾帼楷模 道德模范 历史人物 记者联盟
  
您目前的位置:行业精英 >> 腹有诗书气自华,鸢飞鱼跃路更宽--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王小婷

腹有诗书气自华,鸢飞鱼跃路更宽--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王小婷

作者: | 来源:山东英模网 | 发布时间:2011-11-18



 
  人物简介:王小婷,济南大学文学院200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毕业之后进入山东大学攻读古典文献学硕士,200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古典文献学博士,2007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本硕磨砺 顺利启航
  1997年大一刚进校时,王小婷就毛遂自荐担任班里的劳动委员,后来担任班级团支书,接着在大二时当选系学生会宿管部长,大三时任系学生会副主席。王小婷至今都清楚地记得第一学年下学期的第一次班会:“这是我们大学生涯中的第一次民主选举,在此次选举我获得了最高的票数,当选了班级的团支书。”王小婷认为,大学本科的时间看似很漫长,但关键的往往只有几步,“竞选班干部是自己走上学生工作的第一步。”成功当选也增加了王小婷的自信,在实践中他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卫生委员到团支书、从宿管部长到系副主席,王小婷都十分出色地完成了相关工作。并于1998年12月,成为97级第一位学生党员。
 
  在忙于学生工作的同时,王小婷并没有荒废学习,她每学年的考试总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三名。大学四年,是班里唯一年年获得校级奖学金的学生。济大的四年,是她启航的四年。她认为:没有济南大学的锻炼,就没有王小婷的今天。正如她所常说的“济大一回,无怨无悔”。
 
  大学本科四年结束之后,尽管对济南大学有着无限的依恋,尽管有着可以留校做辅导员的工作机会,但理性的她并没有被情感所左右,毅然怀揣着对济南大学的不舍,开始了在山东大学的的硕士生涯。一进入山东大学,王小婷就发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要求差别很大,研究生更加注重学生自身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更加地自由,但同时也意味着他们需要对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一切都得靠自己,这对一个人的整体规划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都是一个挑战,王小婷经过不懈的探索,很快就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程序,这使得她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可能的范围之内,使自身得到最大的提升,因此她也给自己的硕士生涯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2002年,她获得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2004年,她又获得第九届全国古文献学奖学金。
 
  在埋头钻研学习研究的同时,王小婷依然不忘从事学生工作。她进入山东大学后,文史哲研究院刚刚成立,学生工作可谓从零开始。王小婷就利用本科阶段积累的学生干部工作经验,积极配合学院分管学生的老师开展工作,热情为同学服务。2002年,她成为文史哲研究院第一任研究生会主席,并兼任院学生党支部委员。结合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王小婷与院研会其他同学创办了院研究生学术期刊──《励学》,王小婷还利用特长,自己为刊物设计了封面。从王小婷硕士毕业至今,《励学》已经成功创办了8期。
 
无心插柳 结缘北大
 
  此生一定要拿个博士学位,是王小婷从小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尽管生活似乎已经给王小婷买了一张终点站是古文献学博士的“火车票”,但对考博以前的王小婷来说,未来像一条不确定流向的河,存在着许多种可能,但似乎每一种都和北大关系不大。硕士三年级那年,她怀着尝试下公务员考试是啥滋味的态度报名山东省选调生考试,结果戏剧性的录取了,接收单位都到山东大学去进行了组织考察。但是就是因为想到了自己从小的既定目标──博士,王小婷最终放弃了这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另外,喜欢自由新奇的她,非常希望将来能去南方呆几年,并且一度摩拳擦掌地准备报考复旦大学的古文献学。如果不是因为山东大学和复旦大学2004年考博的时间冲突,恐怕王小婷要在南方发展自己的事业了。说起这次决定未来人生长河流向的选择,王小婷有些轻描淡写地说“就是为了保证能上博士,一求稳,就选北大了。从某个方面说,考北大是无奈之举。”
 
  因为“稳”也好,归结于某种奇妙的缘分也好,无论如何,王小婷确实在考博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同时通过了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两个学校的博士入学考试初试、复试,而且总成绩都是在她所报考导师的考生中名列第一。最终,王小婷选择了北京大学这所中国最高学府。
 
  水滴注定要融入大海才能成就其伟大,人的心灵也只有找到精神的故乡才能够尽情地释放生命的激情,与北大结缘似乎是冥冥中的天意,袖藏两股书生气、初来乍到的王小婷一下子就找到了“家”的感觉,风骨清隽、博学多识的教授、满腹才情的同学与四季如画的燕园相映成彰,焕发出无限的灵气和生机──呈现在她眼前的俨然是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
 
  很快地,她也融入了这个集体当中,北大的氛围和节奏不知不觉中就成为她的主宰,如沐春风地聆听师长的教诲,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学校的各个角落寻找感兴趣的讲座,不分昼夜地“泡”图书馆古籍部,她“贪婪”地吮吸和享受着这一切,而一切的一切又都如鱼得水那般自然。
 
  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条件相当苛刻,许多博士都要读四年、五年。所以,自2004年北大的博士生的学制改为四年。不过,王小婷从入学之初,就暗自决心要三年拿到博士学位。于是,她给自己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三年奋斗计划。博士第一年,她就超额修完博士毕业所需要的学分,并达到了博士毕业需要所完成的科研任务,还获得2004-2005学年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博士第二年,在别人还在为修满学分奔波的时候,王小婷已经开始为她的博士论文而忙碌起来。向专家请教论文选题、赴上海等地查阅文献资料,就连去台湾开学术会议,她也抽时间去当地图书馆搜集材料。由于她出色的专业成绩和学术成果,2006年,王小婷再次获得第十届全国古文献奖学金,她也成为该奖学金设立20年以来第一个连续获得奖项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6月,王小婷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拿到了她为之奋斗20几年的博士学位。
 
  不过,在紧张的专业学习之外,不甘成为书呆子的王小婷还在北京大学研究生会和系研究生会担任了两年学生干部工作。2004年一入校,她就通过层层筛选,竞聘当选校研究生会执委会生活部长。她及时向学校宿管、食堂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反映研究生的要求,为了丰富研究生的业余生活,她每周还在研究生活动场所举办舞会,还将一些营养学家、美容师等请到北大来做讲座,让研究生们有一个多姿多彩的健康生活。2005年,她又以高票成功竞选了校研究会常代会副主任,常代会是北京大学研究生会有别于其他高校研会的独特组织。它类似有人大常委会,对于校研究生会执委会各部门、主席的工作进行监督,对于不合格的学生干部有权利进行弹劾甚至罢免。在担任副主任的一年,王小婷对于研究生会执委会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还与学校其他学生组织一起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来北京大学进行讲座,,这样的活动不仅在校园内普及了民主,也锻炼了王小婷个人的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
 
专时专用 实现双赢
  从王小婷的三个阶段的求学经历来看,虽然走过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学校,但有一个共性就是她总是能双肩挑,既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又出色地担任学生干部。本科四年年年奖学金、硕士博士连续拿到专业全国最高奖学金,本科担任系学生副主席、硕士担任院研会主席,博士担任校研会生活部长、研会常代会副主任、系研会主席,还有博士的提前毕业。这些奖励、事迹罗列出来,让人很难相信是一个人承担完成。所以有人戏称一般人一天是24小时,王小婷的一天有30个小时。
 
  谈到学习与学生工作的关系,王小婷认为它们并不矛盾。“对于中文系的同学,从专业的特点而言,从事一定的学生工作是很有裨益的。专业知识有时能成为启发学生工作的思路,而学生工作中所锻炼的能力恰恰是中文专业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需的。”因此在本科实习时,带队老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给予王小婷的实习教学一直评价就是教学仪表落落大方,讲课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不过,从事学生工作的确会占据很多的学习时间。为了保证学习与学工两不误,王小婷采取了“专时专用”的方法。“比如我本科担任系学生会副主席的时候,就规定自己在每周的某几个特定晚上的7点到9点专门处理学生会的事务,同样的,也为学习划出若干个不容干扰的‘专区’。”王小婷介绍说,这样就能把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划分为一个个整块,相对于零碎的时间划分而言,不论是学习还是学工都将变得更有效率。这种工作学习方法,王小婷从本科一直坚持到博士,很好地实现了学习、学工两方面的双赢。
细水长流 学术求索
  提起中国古典文献学,人人往往想到就是一摞摞落满尘土的线装书,很难与平日健谈热情的王小婷形象联系起来。谈到此,王小婷总是喝咖啡的感觉来形容自己的专业。大家都知道咖啡苦,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喜换喝,那是因为在苦中还能品尝到咖啡的醇香。古文献也是如此,虽然在更多时间里,王小婷需要面对的是漫长的文献搜集和不会说话的泛黄的古籍资料,但是经过艰辛的寻找,往往总能有发现的惊喜。既然选择了学术研究工作、选择了古文献,就能够预料到其中的枯燥。有人说王小婷就业时面对那么多的工作选择,她选择了一条最艰难、最枯燥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王小婷做了一个比喻:就像一个传统的婚姻,或许并不热烈,或许缺少浪漫,但天长日久的相处同样积下深厚的感情,而枯燥乏味也就消失无踪了。
 
  王小婷说她的学术成果如果与其他专业的人比起来可能少了许多,成果少的原因首先是基于文献学科本身是一个细水长流的专业,只有在翻阅大量的资料之后才能获得一点点的学术心得,另外也因为她自己的“懒散”。不过“懒”不是懒惰,而是“勤于读书,懒于写作”的“懒”。这也许是所有的文人都会犯的一种毛病,但是这种毛病里面蕴含着一种真诚和严格,他们要求自己能够真正的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然后才行之于文、著之于书,这样才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读者。“散”在这里是“散漫”之意,也就是顺其自然。苏东坡形容自己的文章“大抵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而鲁迅曾经说自己的文章是“挤”出来的,不是“涌”出来的。王小婷选择的是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写则写、当止则止的学术状态。
 
  怀抱对古文献的热爱和严谨的学术作风,王小婷在古文献方面的耕耘也是有所收获的。2001年,她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这在硕士研究生中是不多见的。2004年,她作为中文系唯一一位在校博士赴日参加了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2006年11月她又作为内地唯一的古文献学博士代表赴台参加了台湾辅仁大学举办的第五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2007年,她的博士论文作为选题获得台湾法鼓山人文社科基金的资助。
 
  博士毕业时,跟大多数的毕业生一样,王小婷也面临着就业的选择,与别人不同的是,王小婷的就业选择是将所有的目标单位进行排序,从多方面进行权衡,作出最合适的决定。许多在京读博的人都不愿意离开北京,而王小婷在北京已经拿到几个很好的部委研究所的offer后都放弃了,最终选择回到她硕士所在的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从本科毕业放弃了留校辅导员工作,硕士时放弃公务员,博士放弃留京做科研,王小婷这三个阶段的工作选择都是让一般人匪夷所思的。谈到为什么会回到山东大学工作,而且选择教书这个注定清贫的职业,并决心终其一生时,王小婷说:“这边风景独好’”。 首先是学术环境,山东大学是百年老校,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985211高校,素以文史见长。山东大学的古文献学在全国是前列的,现在专业急需70年代的年轻人更好地完善学术梯队,而且文献专业学术研究气氛也非常好。其次,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招生只招收研究生,而且设有硕士、博士点,将来授课只面对研究生,这样层次比较高,同时也促进自己的研究。第三,山东大学所在的地理位置也是的天独厚,它和古文献最集中的京沪宁三地的交通都十分发达,这样将来查阅资料也很便利。最后,孟子曾说,人生之乐有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便是其中一大乐。作为教师,其中乐趣恐怕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得到。受家庭的影响,王小婷小学写作文《我的理想》时,就将自己的将来的就业定位在高校教师。
 
  王小婷把年轻人的成长发展比喻为化学实验的一系列步骤,要经过“加水”、“搅拌”、“沉淀”和“结晶”四个阶段:大学期间积累知识、打牢基础,好比加水的过程;研究生时期广泛涉猎各种思想和观点,进行思维训练,好比搅拌的过程;走出校园后多接触生活实际,洗去学生时代的铅华浮躁,好比沉淀的过程;之后,在坚实的基础上获得事业的成功,好比结晶的过程。回顾从大学学生到大学教师的整个历程,王小婷感慨地说到:“我的人生至今走的比较顺利可以说主要得益于一直以来每一步关键的路都没有走错,高考时选择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专业,,研究生时专业和学校选择得也比较满意,工作也还比较顺利。”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王小婷认为是来源于她最欣赏的个人特质: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碰到有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一定花功夫解决掉。其次不太受外界的影响,一旦确立了目标不会轻易改变,会踏踏实实的走下去。正是这种坚毅不屈的求知态度,让王小婷在象牙塔中不断攀向高峰。
 
     2008年正值王小婷入党十周年,10年前,王小婷就是在济南大学光荣地加入党组织。王小婷用她在毕业论文后记里面的话来表达他对母校、对文学院的浓浓感情:济大一回,无怨无悔,投身学术,一生一世!

责任编辑:山东英模网
热点排行  
·辉煌十一五——临沂市知名企业家
·山东英模网人事任免公告
·特约记者名单
·新世纪十年山东建功立业·富民强
·评选活动通知
·“建国六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山东
·山东富民强省典范(部分)形象展
·关于隆重推介“新世纪十年
·关于隆重推介“辉煌十一五 &#
·李凤德:新农村建设路上的领头雁
·田园意趣 翰墨飘香
·尽显青春本色 弘扬永泰风采
·关于编辑出版《富民强省R
·开拓创新谋发展 凝心聚力谱华章
最新更新  
·双百人物之张太雷
·迎世界问候日
·悉心抚育25年 为解孩子心病大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征民意:聊天记
·腹有诗书气自华,鸢飞鱼跃路更宽
·君子弘毅 笑对坎坷—记IFCA
·历史人物之宋庆龄
·济南槐荫区22日举办失地农民和
·神八着陆返乡 返回舱防热材料山
·一心为民办实事--济南市市中区
·政协委员张和平:打造经典剧场
·“炒”出美好未来 厨师行业精彩
·山东济南460万重奖284名道
·神舟八号将于今日19时许返回地
Copyright 2010-2020 SDy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山东英模网编辑部 技术支持:中国环保联盟
山东英模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08018123号
Email:sdgrbc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