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内部黄肠木构建成甬道历经2000多年依旧完好 新华社发
前不久,菏泽市定陶县发现目前为止全国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黄肠题凑大墓,震惊了考古界。为此,昨天记者随同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一同前往菏泽定陶,进入了墓穴内部,亲身探访了这座举世瞩目的罕见墓葬。
进墓需换胶鞋
还不能触摸黄肠木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墓区外围下车后便看到,整个大墓已经被铁丝网包围起来,并且在铁丝网内部设有一个公安岗亭确保大墓安全。“这几天全国不少地方的专家都来看过了,天津、南京等地的都有。”谈起墓穴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该遗址考古队队长崔圣宽如是说。
在进入墓穴之前记者看到,墓的主体结构在距离地面以下约六米处,由于该大墓是一座黄肠题凑墓制形态,所以整个主题结构都是由大量的木头整齐划一的堆积而成。“发掘过程中,顶部的木头已经全部裸露出来,所以我们现在已经用黑色的幕布将整个主体结构都包裹起来了。”崔圣宽表示,虽然这些木头在经历千年历史后还是保存的非常好,但如果在发掘过程中保护不当,也会对它们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除了包裹上幕布,还在上面撒了一些用于保护木结构的东西。
在大墓周围,记者还看到了大量被清理出来的石砖,也被整齐划一的堆放在一起,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日晒雨淋。
在崔圣宽的带领下,记者下到了墓门外,并换上了胶鞋。“由于这个地方地势较低,所以积水比较多,要进去必须换胶鞋。”而这一点通过大墓西北侧的一个小水井就可以看出来,因为这个小水井的井口不断有清澈的地下水溢出。“你们一旦进了墓穴,不能摸里面的黄肠木。”进墓之前,崔圣宽提醒说。
古木散发阵阵清香
“木地板”保存完好
换好胶鞋后,记者跟随崔圣宽进入了墓穴内部。由于墓门入口处比较低,只有一米五六的样子,只容单人通过,因此所有人都只能弯腰进入;但在进入廻廊后,其高度则达到了一米九的样子,宽度也能够容纳两个成年人。在走进墓穴后记者看到,黄肠木之间也衔接的严丝合缝,采取榫卯结构相互连接,而组成墓穴的黄肠木长度都在两米左右,厚度据称则有四五十厘米,墓室墓门门框上下采用青铜构件加以固定。每一个侧室的面积都不大,侧室木门大敞,墙壁均为小型枋木垒砌,除了积水里面空空如也,而其它的侧室也都是如此。“里面都空了,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此墓没有被盗过,这里面的陪葬品将会有多么丰富!”
而最让记者惊奇的是平整的地面,整个墓穴用的都是高规格的“木地板”,至今都保存的如此平整,几乎没有腐朽,实属罕见。
越往墓穴内部走,记者就越能闻到一股淡幽的清香,据崔圣宽说,这种香味便来自那些已经历经千年的木头。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在墓穴上方记者也可以明显的看到两个较大的盗洞直达墓穴内部,其中一个盗洞很明显是近些年被挖开的,因为从墓顶到墓道的垂直方向上,盗墓贼将钢筋钉进了黄肠木中,并以此为梯方便上下。
紧接着,记者又来到了墓葬中室,也是该墓的主室。一块外表被包裹上黑色保护套的木板横在主室门口,记者只能小心翼翼的跨过去,因此这其实是一块漆棺残骸,上面仍保存有较精美的漆画和彩绘。“里面还有一块同样的漆棺遗骸,你们也要小心,千万不能碰。”进入主室后,崔圣宽指着另一块被包裹起来的漆棺告诉记者。
十分钟探访
如同穿越时空
进入十分钟后,崔圣宽便匆匆将记者带出了墓穴,,为了保护大墓,他又随即通知其他考古人员立刻将墓门封上。正是这短短的十分钟,让记者感觉自己如同穿越了一次时空。
回到地面,崔圣宽也谈起了他对于这座大墓的诸多遗憾。“最大的遗憾之一是大墓已经被盗,而且几乎没有剩下任何东西。”他表示,虽然陪葬品已经被盗,但作为黄肠题凑这种墓制形式来说,这个墓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文物。另外的遗憾则是目前整个陵园难找。因为作为皇陵,这肯定还有地上陵园以及一些相关建筑,从而了解当时这个地方的环境,但目前还是一个谜。“此外我们还想知道这座墓是怎么建的,要解析它。”
不过,虽然现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去继续探究,还有很多难点需要去解析,但这个大墓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墓葬形制、规格以及对考古的影响,都将对古代墓葬形制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已经有很多专家来看过了,将在近期召开研讨会,确定保护方案。”
■ 新闻资料
“黄肠题凑”是中国古代墓葬的一种埋葬制度,目前考古发现多见于汉代。据史书记载,“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黄肠是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用柏木构筑的题凑即为“黄肠题凑”。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表示,“黄肠题凑”是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黄肠题凑”一方面用于证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受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