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放弃丰厚的个人收入,带领全村父老乡亲治山治水、治乱治穷,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今天的生态村、富裕村、文明村,这便是栖霞市桃村镇国路夼村党总支书记常建富(右图)22年如一日坚守的事业。
国路夼村三面是山,800多户人家散布于一条5公里长的深山沟里,2200多亩耕地九成挂在山坡上,1991年村集体负债76万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16元。是年冬天,在镇上承包石灰粉厂的常建富,在镇党委动员下放弃每年几十万元的收入,回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
1992年正月初五,常建富就和村委主任外出找项目,当年就给村里建了1个石子厂、1个机械厂,组建了1支拥有13部汽车的运输队。经过3年的努力,村里的企业发展到12个,近几年,又先后引进外来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合资、独资企业3个。
“咱的优势在山上,要把穷山变成花果山。”从1993年春天开始,常建富带领群众连续三年累计投工10多万个,植树1万多亩,栽植地堰香椿、大樱桃、板栗、优质红富士等经济林木5000多亩,并在集体大樱桃园内建立了72个高标准大棚,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200多万元。他和全体村民苦干了6年,修整开辟了41公里的机耕环山路,把村里的新鲜瓜果运出山沟。
1998年,常建富又把目光放到节水工程建设上,修建了迷宫堰,铺设了5条主管道和32条纵横交错100多公里的支管道,全村98%以上的果园都能浇上水,成为全省最早实现全面节水型灌溉的山区村,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工程示范区”。
“咱们村有保存完好的百年民居、石砌街巷,有塔山阻击战遗址,有饮马湾、扳倒井的传说,这些都是发展旅游的好资源。”2003年初,常建富聘请上海交大的专家对全村的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策划,投资1700多万元,硬化了20多公里山路,开办了果园采摘、种植观光、登山健身、休闲度假、爱国主义教育等旅游项目。
如今的国路夼村,早已摆脱了旧时穷山沟模样,2011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多元。
当家22年,常建富两袖清风,他上任之初设立的“监督奖”——谁能给他指出一件违反村里制度和廉政规定的事情,他自掏腰包奖励2000元——至今没有人拿过。他还发明了“公款收支连环理财法”和“附加传票记账法”,国路夼村获得了“山东省农村财务管理示范村”荣誉。他说:“共产党的干部,就应该给党组织和老百姓交一本明白账。” (转载于大众日报2013=1-21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