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汽车口岸带动千亿产业链
◆结束我省18年无整车进口历史◆运营模式全国独创
◆今年目标整车进出口3万辆
2012年1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保税港区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结束了我省长达18年没有整车进口的历史,实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突破。根据规划,到2015年青岛口岸将实现整车进口10万辆,出口8万辆,带动形成千亿元规模的汽车全产业链。
青岛保税港区管委主任王怀岳表示,青岛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将增创青岛乃至全省对外开放新优势。“汽车口岸的建设不仅促进贸易,关键是带动相关产业链。”他分析说,汽车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口岸运营可吸引更多的国际经销商,逐渐形成进出口汽车的贸易中心。同时,还将带动现代物流、展览、维修、娱乐休闲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集聚,形成强辐射力、高附加值的汽车综合产业链。
整车进口业务对地方经济贡献巨大。按现行政策、以进口整车10万辆计算,车辆进口环节、销售环节分别实现税收200亿元、70亿元,贡献所得税收入15亿元。汽车市场投资总额25亿元,可提供数万就业岗位,交易额150亿元,直接税收贡献12亿元。根据规划,2015年,青岛汽车口岸整车及相关零部件累计进出口额60亿美元左右,可直接拉动青岛外贸进出口增长6个百分点。
青岛口岸腹地包括山东、河南等沿黄九省区,辐射范围、进口汽车市场、汽车产值分别占全国的52%、25%、18%。2011年,沿黄地区进口汽车上牌达24万辆。此前,在天津和上海之间1400公里左右的空间没有整车进口口岸。据测算,相比天津、大连,青岛口岸距离国际主航道近400海里,每标箱陆路物流成本可节约7000多元。
汽车口岸运营后,与之配套的港口装卸、报关检测、代理中介、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创造的效益将达1000亿元左右。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青岛保税港区创造性地制定了“一港两区”发展规划,即以青岛港为依托,发展汽车物流园区与产业园区,实现内外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物流园区加紧建设专用滚装码头、车堆场、检测中心等;产业园区主要发展汽车文化、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的引进与产业化、汽车总成等产业。
青岛保税港区目标定位为“集汽车物流、商贸、展示、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际化的汽车城”。既为经销商和用户提供检测、维修、体验、改装、展示、交易等一系列服务;也将引进高端零部件制造、装配和整车总成。保税港区所享有的“境内关外”政策,将为这些提供保证。
目前,保税港区针对产业链上的定向招商已经启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贸易总公司等上门洽谈合作,与英国、日本等国研发机构正在接洽;还与美国硅谷接触,力求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实现有形市场与虚拟市场的结合。
山东是汽车大省,产量占全国近10%,行业年产值3500亿元以上,但进出口明显不平衡。保税港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苏满认为,保税港区政策和汽车整车口岸的双重优势,有利于汽车研发、造型、设计、创意等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关键环节和附加值高的技术产品的引进,推动全省汽车产业走向高端。
据了解,青岛口岸今年目标是整车进出口3万辆。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的“冲击波”,将从现在开始迅速扩散。(转载于大众日报 2013-01-18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