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方是位受人敬仰的回族老人。
听人说起丁文方,抗日儿童团长、区助理员、大学教授、校长、作家、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等头衔的更迭,又让人感觉他是位写满跌宕起伏而又瑰丽绚烂故事的传奇老人。
少小铭刻爱国志
“我为自己是回民后代而自重、自爱,为自己是中华子孙而自强、自豪。我愿为祖先及后代赖以繁衍生息的神州大地而献出一切!”
1932年,丁文方出生于济阳县一个回族农家。从小喜欢学习,写一手好字。七八岁时,在爷爷的指导下,点着煤油灯打算盘。后来,“小秀才”称号,响遍全县。
整个童年,丁文方都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烧杀掳掠、铁蹄蹂躏中度过。目睹爷爷被扫荡日军打得鼻青脸肿,父亲被日军抓去折磨得遍体鳞伤,村里上百口人被日军灌凉水、粪汤,十余人惨遭杀害……幼小心灵屡受冲击。
回顾一生,丁文方深感少年明志尤为重要。
1944年,爷爷被日军放回后,眼含热泪地告诉丁文方说:“就是给人当牛做马,也不能当亡国奴啊!”伴随着常听的《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和回族爱国英雄左宝贵以身殉国的故事,丁文方心里深深埋下了痛恨帝国主义、仇恨卖国贼、崇敬爱国英雄的种子。
受祖父影响立下爱国志,这是丁文方的第一个人生转折。
从此,在英雄们“精忠报国”精神的感召下,让丁文方无论在风雷震荡、战火燃烧的岁月,在“十年文革”的艰苦磨砺中,还是在今天需要他为维护团结、调解矛盾挺身而出的一次次紧急关头,多次曲曲折折,都不能动摇心中这块基石。
他的第二个转折,是没有选择种地,而选择了读书。
1948年丁文方借了堂弟的笔考上了高小,因为家里十几亩地没有人种,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去上学。老人家托卖香油的石某做工作,让儿子没上成学。
六年后,一心读书的丁文方,不顾父亲的反对,还是考上了山东省第一工农速成中学,系统学完初、高中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被北大新闻系录取。
1958年,因北大是五年制,又因去北京路费太多、花费大,顾家的丁文方选择了山大,后因品学兼优被提前2年留校做管理干部,历任政治系、数学系、中文系、历史系的领导并兼教学工作。
1994年,卸任济南大学校长职务的那一年,丁文方担任起了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又担任全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开始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终日奔波。这非同寻常的职责,唯有德高望重者方可担当,也成为丁文方人生的又一次重要转折。
年龄一路攀升,赤诚之心丝毫不减当年。当政协委员,年过七旬仍坚持下基层调研。当会长,又四处协调关系给回族群众排忧解难,给冠县打了数眼机井,从国际和香港等地筹资建设了全省4处民族希望小学,省伊协和以其为会长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联谊会每年资助30余个回族孩子和济南市1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落叶尚能报厚土,游子岂可忘故情,他愿为家乡献出一切。
“十年”磨出乐天派
“人生征途上,有阳关大道,也有坎坷小路;有顺流平波,也有逆流洪涛;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但对一个具有‘先天下忧,后天下乐’情怀并锐意进取者来说,这一切都算得了什么?他们的目标只有向前、向前,永远向前!”
留校后不久,十年文革开始,丁文方面临一个新的考验。
本来出身、学习较好,在山大同学中威信也高,便支持学生们提意见。不料,“文斗”很快发展成“武斗”,丁文方忍不住批评了几句,结果转眼被打成“铁杆保皇派”,“光荣”地给成仿吾校长陪斗。
别人劝丁文方,揭发就能立功回家,都被他挡了回去。
“红五类”与牛鬼蛇神们改造,不但没有绝望,反而利用这段时间和成仿吾、冯沅君等知名学者们一起开心地熬着,白天劳动,晚上抽空游泳、看书。很多习惯至今未曾改变,白发苍苍的老者在砚池山下的砚泉等处畅快冬泳,已经成为泉城冬天快乐的风景。
四十万字的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回族抗倭名将——左宝贵》也是在那时收集齐的资料。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乐天达观的丁文方说,“有德有才者:遇逆境则不馁,并趁机磨练意志;遇顺境则不狂妄,并趁机成就事业。无德无才者:遇逆境则怨天尤人,并颓废消沉;遇顺境则忘乎所以、胡作非为,最后落个身败名裂。”
文革过去了,总想干事的丁文方经受住考验,重新投入工作,但他也为大好时光被无端消磨着急,无奈转眼间双鬓已白。
1986年,济南大学筹建。54岁的丁文方被任命为校长,在济南舜耕路南段西侧一片空地上开始了忙碌。
“在山大30几年,事情都是前人干的,这下垒个棚子也是自己干的了。”丁文方异常兴奋。他在任4年间,济南大学在校生数字从200、1700、3600到5000,一路翻番。
那时,晚上10点钟前他没回过家。四处“要”钱,是他这个校长的主要工作。有款项不到位,他抱着铺盖卷,拿着烧饼,住进了人家办公室。1990年去北京,四个人住一间每个床铺8元的客房,凉席硬得扎人。饿了,就在大街上买油条素包吃。直到现在,他办公室的书架、沙发,都是从家中拉去的。丁文方从不觉得这些小事算苦,只要能干事,他这乐天派干啥都高兴。
1994年春天,丁文方不再担任校长,家人乐呵呵地摆了5桌宴席,都庆幸这下可解脱了,生怕他再把家里的东西搬到学校里。
满头银丝闲不住,这位可爱的老者又恋上了文学创作。理由很充分,家人全力支持。“在多半生的战争炮火洗礼、政治风云涤荡中,亲身经历了许多可歌可泣、是非对错的故事,只有把不堪回首的风云变幻、耳闻目睹的充满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经验教训的过去,以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留给后来者,才能对得起生养自己的神州大地和山东这片厚土。”
65岁开始学习用电脑打字极为辛苦,丁文方却以此为乐,还劝老朋友们,“千万不要自暴自弃,误认为只有青年才能接受、学习新玩艺。只要坚定信心,老年人仍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还可以延缓记忆力衰退,增进身心健康。”
老伴看他着魔般写作,埋怨说:“你为什么三转两转又到书桌旁坐下?”他就“回击”:“你为什么三转两转又到厨房去站着?”接着又埋下头去。
这一写,一发不可收拾。在完成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等多项社会兼职工作之余,连续出版了《回族抗倭名将——左宝贵》、《风萧上的刀痕》、《有悔无恨》3部章回体战争题材长篇小说,总计105万字。
如今,丁文方的开朗性格声名远播,熟悉他的人,无论老少都乐意和他开玩笑,哈哈一笑,皆大欢喜。
敬畏万有铸和谐
“谁若把众人视为圣人,他有可能成为圣人(受众人尊敬者);谁若把天下人都视为傻瓜,那么他就是天下最大的傻瓜。”
丁文方在山大当老师时,有位同学写了几句顺口溜:“金盆银盆不如丁老师家的脸盆;皇冠车蓝鸟车不如丁老师的自行车;佛心仙心不如丁老师爱护学生的心。”
这打油诗里,大学生跟班主任的关系,几乎割断骨头连着筋:在挨饿的年头,丁文方有一天替两个学生买了十斤农民傍晚处理的西红柿,在脸盆里洗了洗,两个小伙子一口气吃了个精光;丁文方用自己的破自行车扶着他学车,摔伤了,老师为他包伤口;有位学生因为有病想退学,丁文方住到学生宿舍跟他彻夜长谈,帮他坚定学下去的信心。
不止对学生,平日里笑容满面的丁文方,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笃守着与人为善的信念,尊重与他打交道的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扶危济困,维护正义。
1994年至今,连任省伊斯兰教协会3届会长的丁文方对2000年底的“阳信事件”记忆犹新。那年12月8日,阳信县河流镇发生一起违反民族政策、伤害回族群众感情的事件。12月12日,在少数人的串联、组织下,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数百名回族群众乘车前往阳信县,在阳信县境内与劝阻民警发生冲突。
事件发生后,在这事关民族团结的紧急关头,身为全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的丁文方,责无旁贷地站到最前沿,全力配合省领导公正严肃处理了30多起矛盾冲突。伤害回族群众感情的有关责任人员及不法分子得到处理和惩罚,阳信回族群众情绪恢复稳定,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眼见事件平息,丁文方乘车从阳信回济南。走到商河附近大桥上,看到不明真相的回族群众还在向阳信方向涌去,和维持秩序的武警对立在桥头。丁文方不想让矛盾激化,不顾同车人的劝阻,拉开车门冲到一个土岗上喊道:“回民老少爷们们,你们不要听信造谣,事情远非你们想像的那样严重。警察们也向后退,别误伤了群众。”话音未落,一块砖头飞来砸到他膝盖上。经过反复劝说,回族群众相信了一心为大家着想的丁会长,陆续散去。
敬畏万有,和谐八方。丁文方在处理每一次矛盾时,既能严守法规,不偏不倚;又能以人为本,维护大多数群众权益,反映群众意愿。生活中哪里没有磕磕碰碰,丁文方极富人情味的调解方式,赢得了广大回汉两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和信任,亲切地称他为“民族老人”。
丁文方还大力倡导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共同为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2007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分组讨论时,丁文方的发言引起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关注,点名让他到大会上再发言,这是全国政协民族宗教界委员5年来首次登上最高参政讲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