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第三批“第一书记”培训班近日在革命老区临沂举办。开班式上,面对587位新学员,高晓兵部长动情地讲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书记”的感人故事……
一位“第一书记”在自己帮包的村里碰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大娘,养了19只鸭子,平时就靠这些鸭子下的蛋换些钱花,后来这些鸭子在村边的河沟里,被药鱼的人给药死了。看到老人伤心,他就到集市上买了30只小鸭苗送去,说是“药鱼的人找到了,村里让他赔了30只小鸭苗,又留下200元钱”。看到大娘欢天喜地地离去,这位“第一书记”说:“我不过是花很少一点钱,心中却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快乐。”
有一位来自高校的“第一书记”,腾出自己在村里的临时办公室,办起了“四点半学校”,用业余时间辅导留守儿童。他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帮助群众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没想到却带来一串联动效应,此后他带领群众挖埋自来水管道、清理路障、进行农田改良工程等,不论是占了谁家的地、菜园和树,一听说是“第一书记”帮建的,都主动配合,没有一户提出额外要求,帮包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
在一个帮包村,王家父子都是残疾人,靠吃低保生活,“第一书记”发现他们还住在危房里,就筹集资金为村里建了保障房,优先让王家父子住进去。村里还安排这对父子打扫街道,做卫生保洁,一个月有五六百元的收入。此后,村里像王家父子这样的贫困户,都主动找活干,想着挣钱养家,像变了个人儿似的。现在村里人都说:“第一书记”来了,带来了人气、财气、福气,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一位驻菏泽某村的“第一书记”发现,村里干群关系紧张,村民时有上访。通过调查,他了解到群众最不满意的有三件事:低保户评定不公正,工程建设决策不民主,财务不公开。他顶住压力,召开村民代表会,公开公正地确定村里的低保户,取消了不符合条件的3个低保户;对村里的每项工程建设,坚持决策有会议、事中有监督、决算要公布,办了什么事、花了多少钱,让群众心里亮亮堂堂。这些难点问题解决了,村“两委”班子的威信又回来了。
来自省发改委的一位“第一书记”在日记中写到:在机关做统计工作,天天对着一堆数字,工作成绩好得不得了,但真正到了村里,看到电压不但低而且很不稳,电灯用不了,电视看不了,一用电磁炉就跳闸,真想打自己耳光。他说:“一年多来,我切身感受到农村的艰苦、农民的艰辛和基层的不易,看到了以往工作中的差距,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责任感比以前强多了。将来我再回到机关工作,再参与政策制定时,一定不要浮在表面、大而化之,一定要想到贫困村的老百姓,让政策更加贴近老百姓、惠及老百姓!”(转载于大众日报2014-4-20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