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刘国田,昌邑市柳疃镇刘家车道村人,木匠出身。他靠印染行业“发迹”,后带领乡亲们走上绿色致富路。他自掏腰包建设绿博园,并使之成为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他专心于“变废为宝”的技术研究。今年2月,他凭借治污方面的突出贡献,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成为山东省惟一的2011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
出身农民的刘国田,初中毕业后做了木匠。1992年,35岁的刘国田开始了第一次变身。他利用干木匠攒下的钱及向别人借来的5000元钱,在村子里开了一个家庭染坊,后来成长为当地印染龙头企业,刘国田本人也被称为“印染大王”。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企业发展初期不可避免造成的污染,让刘国田感到欠了父老乡亲一份“良心债”。于是,他决定不再扩展印染企业的规模,并且花300万元安装了印染污水处理和脱硫除尘设备。
按说,他这样应该安心了,但他仍觉着自己搞了这么多年的印染,欠父老乡亲的“环境债”太多了。于是,他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自己把精力转向了当时的绿色朝阳产业——苗木业。 恰在此时,昌邑市委市政府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农业、反哺农业,这一决策与刘国田的想法不谋而合。2001年秋天,他开始进军绿化苗木产业。先后在围子、奎聚、都昌等镇街建成了1万余亩的苗木基地,成了江北赫赫有名的“苗木大王”。在他的带动下,昌邑先后有50多个民营大户涉足“苗海”。 随着苗木产业越做越大,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找市场不如建市场。于是,他自掏腰包投资建设了绿博园,在当地首开“政府办会,个人买单”的先河。到今年,绿博会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名气越办越大,绿博园也成为4A级旅游景区。昌邑市苗木总面积如今已发展到10多万亩,被全国绿委会办公室命名为“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基地”。 2006年,年近五十的刘国田在别人看来已是功成名就,到了该享福的年纪了,可他没有停下脚步,再次将苗木基地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一头扎进了环保行业,专心研究印染污水处理难题。“那几年,他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学习,出国考察的时候都不忘带着专业书籍,你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学会了那么多东西。”他的女儿刘振杰对父亲的转变也是很吃惊。
几年下来,虽然搞试验损失了好几百万,但最终他成功了!他颠覆了传统的印染污水处理方式,变污水处理为资源化利用,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印染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经充分厌氧处理会产生沼气,沼气是清洁能源,每方沼气能发两度电。”刘国田侃侃而谈,“传统的污水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在做着污染转移的工作。而我们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可以将污泥制成印染车间锅炉用的燃料,真正做到彻底的资源化利用。” 在成功攻克了印染污水的资源化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后,他又将眼光瞄准了“垃圾围村”、“垃圾围城”现象。“世界上没有废物,废物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是刘国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经攻关钻研和反复试验,他的另一项环保“创意”——城乡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也宣告试车成功。经山东省科技厅鉴定认定,垃圾利用项目在总体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还获得“2010年度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奖”,并被列为“2011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现在,由他主持研发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设备已更新至第五代,并正在申请国际专利。 仅初中毕业的刘国田如今已经申请了42项专利,其中26项已经得到批复。今年2月,凭借治污方面的突出贡献,他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成为山东省惟一的2011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