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何以这样红?
作者:娄和军 申 红 | 来源:大众日报 | 发布时间:2012-10-18
12年来,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榜首,一直被张裕雄踞。2011年,我国消费19亿瓶葡萄酒,张裕市场占有率接近20%,其销售收入是行业二三名之和的1.2倍,实力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
美酒夜光杯”,这是流传千年的佳句。 每饮五杯红酒,必有一杯张裕,这是当下中国的现实。 12年来,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榜首,一直被张裕雄踞。2011年,我国消费19亿瓶葡萄酒,张裕市场占有率接近20%,其销售收入是行业二三名之和的1.2倍,实力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四。 120年来,中国葡萄酒业的历史,不断由张裕改写。从1892年为中国引进第一株酿酒葡萄,到1915年万国博览会为中国夺回首枚金质奖章,再到1949年成为国宴第一葡萄酒用酒,张裕崛起为中国葡萄酒业的引领者。 是什么,让张裕香透百年、红遍中国? “从1892年,将‘实业报国’的信念酿入第一桶葡萄酒的那一刻起,张裕的创新与担当,便从未停息。”张裕总经理周洪江说。 120年来,张裕以报国之精神酿造中国美酒,在“种、酿、卖”三个关键领域坚持“引领性创新”,重塑葡萄酒业的中国模式,不仅实现企业日新月异,更引领中国葡萄酒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民族企业赢得世界尊严。
种下的是责任感 每粒张裕葡萄要闯80多项检测 题记:“七分种植,三分酿造”,这是葡萄酒业的行话。谁拥有最好的种植园,谁就能占领行业的制高点。但种植是个“费力的活”:一株葡萄,从种植到丰产,至少需6年之功。因此,国内多数葡萄酒企,较少介入种植领域,而是采取收购葡萄及外购原酒的方式解决原料问题。但是,这种模式易导致葡萄质量参差不齐、原料供应不稳,成为中国酒企与西方巨头的最大差距。张裕以战略性眼光,在种植领域做足基础性工作,“不走捷径”,扎实付出,为张裕乃至中国葡萄酒行业,奠牢了百年根基。 张裕美酒的酿造,从大地开始。 “给张裕种葡萄,有一条条规矩。”扶扶厚厚的眼镜,蓬莱大柳行镇“80后”农民姚义林,指着山坡上那100亩葡萄,向记者诉说张裕的“苛刻”。 “先看懂一本200页的手册。”这是张裕编写的种植技术规范,配图易读。 “每年听硕士讲十几堂课。”来田间上课的,是张裕的技术员,毕业于西北农林科大的研究生。 “一亩地产量不能超1000斤。”这片地,一亩能结葡萄2000斤,但张裕控制产量,以提高质量。 “摘葡萄也有讲究。”采摘葡萄的筐洗净,筐底铺上专用塑料纸。 姚义林说,这么严格的要求,一开始“真受不了”。 为提高果农积极性,张裕在国内率先采取独特的收购模式——“以糖计价”。糖含量是衡量葡萄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酒的品质。姚义林说,葡萄采摘后,张裕用仪器测量,糖量越高价越高。因葡萄种得好,姚义林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凭借国内首创的“以糖计价、优质优价”收购政策,再配以“自营型”与“合同型”两种基地建设模式,以及三级技术服务,张裕得以改变中国葡萄种植的粗放模式,实现葡萄以质取胜。 对种植品质的追求,不止于此。 在张裕,姚义林们的葡萄收购后,要经过品质、外观、安全性等80多项指标检测。张裕总工程师李记明博士介绍,张裕在国内率先建立的酿酒葡萄标准及检测体系严于国家标准。此外,张裕打造精准的葡萄信息系统:每一个葡萄农户配发IC卡,葡萄园位置、葡萄品种、施肥浇水等信息全入数据库。如此严格把控的30万亩优质张裕葡萄,如今已遍种东海之滨、天山南北、贺兰山麓,占据国内酿酒葡萄面积的1/4,并在继续扩张。 对种植品质的追求,已融入张裕的血脉。 120年前,从引进首株适宜中国风土的葡萄开始,一代又一代张裕人,为选育葡萄呕心沥血。一名农科人员穷尽一生,或许仅选育成功一个品种;而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酿酒葡萄中,90%的品种系张裕人所选育。 从种植品种,到种植质量,再到种植模式,张裕以一企之力,不断从源头上提升中国葡萄酒的品质。
酿造的是人性美 每瓶张裕酒要经“百次品评” 题记:“酿酒师是葡萄酒的灵魂”。然而,在国内,行业普遍存在种植与酿造脱节问题,种植者不了解好酒所需葡萄的要求,酿酒师不熟悉所用葡萄的个性,不少酿酒师仅是承担技术功能,易导致品质不理想和风格不稳定。张裕则不同。因“种、酿、卖”环节打通,酿酒师被赋予更多职责:既定期与种植户交流,又决定收获时间,还监督酿造全过程。全流程参与、酿酒师负责制,使其精准把握葡萄特点,让不同葡萄风格在酒中绚烂绽放。 一杯红酒放在面前,酿酒师于英左手举杯凝视,记下色泽评判;然后轻摇酒杯,闭目嗅闻,记下另一项数据;再用舌尖轻抿,细品味道,写下第三项评判;之后,清水漱口,品评下一杯红酒。如此反复,已是18年。 “忙的时候,摇酒杯的左臂会因一天重复上千次动作,而隐隐肿痛。”于英,这位张裕技术中心副主任告诉记者。 一瓶好酒,从葡萄进厂到成品出厂,需要经过多少次品鉴?张裕给出的答案是至少百次。 于英以一瓶酒庄酒为例,给记者讲述这个过程。 ——葡萄成熟前,酿酒师要到基地,观察葡萄并品尝,选取最佳采摘时间。 ——葡萄进入酒厂,先除梗破碎,在采摘后1小时内进入发酵中心。其间,酿酒师品尝原汁,进行分类。 ——在发酵中心,原汁用一个月时间,变身原酒。这30天里,酿酒师每天品评2次,调控温度。 ——原酒进入橡木桶存储6~24个月,其间,酿酒师品评20次以上。 ——酒进入成品调配、稳定处理、灌装、瓶储阶段。这个过程需1~2年,酿酒师不断品评,对酒进行微调。 至此,历经2~4年百次“挑剔”,在不厌其烦地改进中,这瓶酒终于“放行”上市。 张裕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液相色谱、色谱—嗅闻仪等现代化设备,可进行数百种微量成分测评,通过关键性指标控制,完全能达到定向控制葡萄酒风味的效果,但为何还如此强调酿酒师的品鉴呢? “酿一瓶好酒,不仅需要设备的高端,更需要人性的温暖。”总工程师李记明博士说,再先进的机械,也不能取代人的感官。以人为本是葡萄酒的生命。 在张裕,精心选人,用心酿酒,120年一脉相承。 1896年,为酿美酒,张裕创始人张弼士,遍访西洋,延请奥匈帝国男爵巴保为首任酿酒师。这位男爵出身酿酒世家,其父是著名的“巴保糖度表”发明者。在张裕18年,巴保酿出中国第一瓶葡萄酒,并助张裕斩获世博会金奖。 1958年,国家在张裕设立中国首所“酿酒大学”,学员后来多成为行业骨干,张裕因此被誉为“葡萄酒行业的黄埔军校”。 2001年,张裕公司11名酿酒师,受邀参加葡萄酒新国家标准的起草制订,为中国葡萄酒业长远发展建章立制。 培育一名酿酒师,至少需十年之功。只有寥寥数人具备酿酒师的天赋——酿酒师需科学家的头脑、艺术家的才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的张裕,汇聚着中国最强大的“酿酒师军团”,建有行业首家国家级技术中心,拥有全国最先进的酿造规范,张裕正奉献出最具人性之美的佳酿。
卖的不仅是酒 每一杯张裕酒都散发百年文化 题记:关于卖酒,业内公认张裕有两点过人之处:一是扎根全国的销售网络,二是扎根历史的文化积淀。目前国内多数葡萄酒企采取区域代理销售模式,优点是节省成本,缺点是渠道易被他人左右,导致销售粗放。张裕“反其道行之”,以自我销售为主。但此方式需投大量人力,一度被讥讽为“人海战术”——张裕销售人员数相当于全国其余葡萄酒企总和。但随着这张网越织越精,张裕成功将“人海”变为“蓝海”——它不仅保证了对渠道终端的把控,也确保了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感知,从而实现张裕酒文化的有效推广。 在张裕,如果你想知道中国版图上任意一座县城的葡萄酒消费情况,在不久的将来,只需轻点鼠标即可。 每座城市的葡萄酒销售情况、居民选择偏好以及未来成长性,正被遍布全国的3000多名张裕销售人员深度掌握。 张裕副总经理孙建介绍,县级城市的商超、酒店系统,张裕都有专人负责营销。目前张裕正着手引进销售终端管理系统,销售人员手持工作手机,只需几分钟,便可将一家商店酒类销售情况、顾客需求等信息录入系统,即时上传公司平台。 根深千里,方能叶绿万家。在张裕看来,只有彻底根植大众、深切了解大众,才能有的放矢推广葡萄酒文化;而在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仅为全球水平1/6的中国,只有深入传播葡萄酒文化,方能成就张裕的长久勃兴。 120年来,张裕肩负葡萄酒文化中国式生长的使命,从未止步。 ——早在民国初期,张裕每逢节日车载巨型酒樽过市,沿途将小瓶装葡萄酒分赠路人,以培育顾客。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某报悬赏500大洋征联,上联为“五月黄梅天”,应者无数,而中奖下联是“三星白兰地”——这正是张裕当年的一款名酒。 ——翻看民国众多小说,其中不乏饮张裕美酒的情节。张裕酒文化对公众的影响,可见一斑…… 而今,借助强大的销售网络体系,张裕的葡萄酒文化推广更是风生水起。 ——在全国各地办葡萄酒鉴赏会,每年上千场的频次,培育葡萄酒消费者。 ——构建“文化+体验”体系,全国首个葡萄酒博物馆——张裕葡萄酒文化博物馆每年吸纳30多万游客。 ——张裕创办《葡萄酒鉴赏》杂志,期发行量超过12万份…… 卖酒渠道助力文化营销,播种文化收获消费增长。十年以来,在国际市场销量年均增速仅为1%~2%的格局下,中国葡萄酒的增速高达15%,而张裕的增速逼近30%。
从责任种植,到人性酿造,再到营销变革,张裕以创新引领120年中国葡萄酒风潮。 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主席伊夫·贝纳德预测,基于中国葡萄酒消费的快速增长,未来十年,中国将拥有世界最大的葡萄酒市场,张裕将成为全球第一大葡萄酒企业。 120年前,烟台山下,面朝大海,张裕人在距岸200米处,修建了亚洲第一大地下酒窖。这个延用至今的百年大酒窖,形似一把手枪,枪口向洋,意在敢与洋人比高下,誓为国家争荣光。 如今,120年张裕,报国雄心不已,担当志在万里。
责任编辑:山东英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