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承镇是济南市天桥区北坦街道双井社区居民,1987 年开始救助流浪儿,20 多年来先后救助收养了流浪儿、孤儿400 多名,被称为“流浪儿之父”。后来这些孩子有的读了中专、警校,有的参了军,没有一个再次流浪。
在鲜花和争议中走过23年爱心路
多年艰辛的生活让郑承镇(右二)落了一身病,懂事的孩子们经常给老郑按摩。今后,这样的场景不会有了。(资料片)记者 陈文进 摄
郑承镇去世了,一段“私人收养”的传奇结束了。23年来,他一共领回了400多名流浪儿童。躺在病床上时,他最割舍不下的还是家里的小孩。
郑承镇是个有争议的人。直到他去世前,争议也没停止。
爱心在23年的争议中前行
“有人说,他收养那些孩子是为了挣低保金。每个孩子每个月都有政府补助,他把这些钱扣下来,给孩子们的生活费很少。”一位邻居向记者透露,并不是没有人怀疑过郑承镇的动机。
“还有人说,老郑喜欢炒作自己,他在用这种方式获得社会地位或名声。你看,确实有很多媒体报道他。”这位知情的邻居说,她很了解老郑内心真正的痛苦是什么。“老郑一干就是23年,为了这些流浪的孩子,除了他,谁能这么执着,谁能这么付出?谁会这么炒作?没有其他人能做到这点,他在用这种执着的方式,扇那些诽谤他的人耳光。”
从1987年到现在,被郑承镇捡回来的孩子已经有400多个。为了收留这些孩子,他先后失去了两份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因为捡垃圾的钱不够维持他和孩子们的生活,他一度还卖过血……
在这种窘迫的生活环境下,他之所以能20多年不间断地救助流浪儿童,除了自己的坚持外,还有来自媒体、社会方方面面的鼓舞。2002年,济南市民政部门了解到他的事迹后,特批办理了低保。每月2205元低保金,使他和流浪孩子的基本生活费有了保证。
社会上关注郑承镇的好心人越来越多,煤、油、面、学习用品、衣服……用郑承镇的话说就是:“正是有了好心人的帮助和支持,我才有能力坚持到底。”
“郑承镇模式”不可复制
郑承镇走了,他传奇的“救助模式”也会走开吗?
“针对流浪乞讨儿童,济南市有完善的救助机制。”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史本君称,郑承镇的善举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下一步,他们会加大对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来做,“流浪儿童的保护不是个人的问题,这需要各级政府、监护人及福利机构的共同努力,最终目的是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郑承镇的善举是可亲可爱可敬的,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好人。救助流浪儿童需要多措并举,让流浪儿童真正健康成长,关键是要找到每一个流浪儿童最适合的抚养和成长教育方式。”济南市民政局巡视员冯兆荣表示,从对孩子长期的保护上来看,政府福利机构提供的服务更加完善。
“我们也鼓励民间收养,但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冯兆荣称,如果只是一两个流浪儿,想收养的人又在政府福利机构办理了相关的法律程序,收养者就成了流浪儿的法定监护人,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孩子有个长期稳定的救助。但像郑承镇这种情况,有9个孩子,而且孩子来源等各种情况都不明了,这些孩子都没有明确的监护人。严格意义上,郑承镇对这些孩子没有监护权和抚养权。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流浪儿的长期生活、学习就不能有很好的保障。从孩子长期的学习生活来看,更适合在救助管理站、社会福利院等福利机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