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5团地处我国西北端的国境线上,因这里有“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之说,该团也被誉为我国“西北边境第一团”。
“第一团”有这样一位守边人:他不怕寂寞困难,像挺立在边防线上的一块界碑,用理想和信念铸就兵团人的高尚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他就是185团林管站职工马军武。
23年来,马军武与同是战友妻子的张正美风雨无阻地巡视在中哈界河——阿拉克别克河桑得克龙口2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担任巡边、守水、护林任务。两人走了近30万公里,磨破400多双胶鞋,剐坏了40多套军便服,创造了20多年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的纪录,还观察和排除多起洪水、火灾等隐患。
自2006年起,马军武先后被评选为农十师“优秀民兵”、“十师骄傲”年度人物;2008年获兵团“道德模范”称号;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守护祖国每一寸土地
马军武与妻子值勤的桑得克哨所距离团部25公里,可别小看这小小的民兵哨所,这里担负着守护祖国边境土地的神圣使命。
每年春季是马军武和张正美最紧张、忙碌的时候。天气一旦转暖、冰雪消融,两人就排好值班表,轮流巡视界河汛情。哪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两人还是拿着手电筒,每隔半个小时就查看一次界河水位。每当出现险情,他们都会及时向团部汇报。
1999年4月,因冬季降雪偏多,浑浊的河水日渐上涨,接近警戒水位。当时,在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与外界联系的紧急关头,马军武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让妻子继续观察,自己跃上摩托车,赶到最近的连队,向团部防汛指挥部报告。由于报告及时,指挥部火速出车派人加固河堤,最终控制了险情。
2002年9月20日下午,在界河边放羊的马军武突然发现河对岸的哈方境内不时有浓烟飘来,他便赶紧跑到附近的连队报告。临近傍晚,火势已蔓延到界河边,这时一支由300多人组成的民兵应急分队火速赶到,经过1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扑灭了大火。
边情日志凝聚爱国情
在马军武哨所内的值班室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值班登记本,上面详细地记载着每天各时段的边境线情况。
“2007年5月28日6点48分,桑得克地段突然下起暴风雨,10分钟后又下了冰雹,冰雹有鹌鹑蛋那么大,持续了10多分钟;界河河水涨了7公分。我们夫妻两人分头在界河边上巡河,随时向团防汛抗洪指挥部报告汛情。”
“2007年6月1日,团中学组织师生到抗洪守土纪念碑、32号界碑、哨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向师生们讲述抗洪守土故事,宣传边境管理法规,讲解民兵哨所的重要性。我觉得,就应该这样让下一代知道军垦人的屯垦戍边史,尤其是军垦人的艰苦创业精神,感动他们、激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每当边防官兵到此巡逻时,他俩的这份边情值班登记本,都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近年来,国家先后下拨资金对阿拉克别克界河实施了两期防洪工程,昔日的土质河堤已成为混凝土护岸。虽说防洪抗洪的担子轻了,但是马军武仍觉得责任重大,观察边境线、观测汛情、维护河堤、防止人畜越界、看护树木、值班登记,两口子忠实地守护着祖国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