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老舍当年都交过哪些济南朋友?这是个有趣的话题。虽说交什么样的朋友,那是作家自己的事儿。但“朋友”二字对老舍先生来说,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而当年的齐鲁首府济南,正是老舍走出老北京旗人文化圈,由海外英伦三岛携西方人文自由思想归来,在其文学创作中将多元文化熔炼于一炉并臻于成熟之地
作者:李耀曦
老舍当年都交过哪些济南朋友?这是个有趣的话题。虽说交什么样的朋友,那是作家自己的事儿。但“朋友”二字对老舍先生来说,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而当年的齐鲁首府济南,正是老舍走出老北京旗人文化圈,由海外英伦三岛携西方人文自由思想归来,在其文学创作中将多元文化熔炼于一炉并臻于成熟之地。作为一位穷旗人出身的平民作家,如果没有这段生活经历、没有这些济南朋友,大概老舍就不是如今我们眼中的老舍了。
一、篮里猫球盆里鱼
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老舍有一种视朋友重于一切的“友癖”。他新婚之后,曾恳切希望妻子早上起床不说话,点起烟卷的时候不要理他。但只要朋友一来,一切都围绕着朋友转,谈得头头是道,谈得昏天暗地,舍文陪君子。
舒乙先生这里所说“他新婚之后”,即是老舍寓居南新街58号小院那会儿。
当年那座小四合院里种满了花草,老舍先生曾在这里四度“写家春秋”。
爸笑妈随女扯书,一家三口乐安居。
济南山水充名士,篮里猫球盆里鱼。
这是老舍题在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打油诗。
打油诗的语调是欢快的,充满了温馨和欢乐,足见小日子过得不错,颇为舒心惬意。此外,打油诗还透露了两个信息:其一,老舍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济南闻人,即所谓“济南山水充名士”; 其二,当时舒宅小院里姹紫嫣红一片,草木虫鱼无所不备,即所谓“篮里猫球盆里鱼”。因此,当年到老舍府上“观鱼赏花”,与教授写家、济南闻人舒舍予先生攀谈一番,便成为济南朋友们之间一个颇有吸引力的话题。
那么,最早拜访老舍,到舒府舍宅观鱼赏花的又是谁呢?
据笔者多年前的一点寻访探索可知:当年老舍婚后新居,首先登门拜访祝贺者,应是当时“济南省立一中”的两位男女青年教师:桑子中和赵同芳。
五十多年后,已是80多岁老翁的桑子中先生在《我记忆中的朋友老舍先生》一文中,详述了当时到南新街拜访老舍夫妇,并与老舍结识为好朋友的过程:
1929年秋,山东省立剧院院长赵太侔兼任省立一中校长,约我任图画教员。1931年秋,赵同芳(济南人,小矮个红圆脸尖下颏,爱穿高跟鞋,说话较快。抗日战争以后,杳无音信,不知所终)来一中任英文教员,她与北平师大同学胡絜青过从甚密,因此我也认识了胡絜青。
1931年夏,老舍和胡絜青在北平结婚后一起来到济南。为了祝贺他们的新婚,我做了一幅画送给他们,画名为“大明湖”。那时老舍是齐鲁大学中文系教授,住在南新街。
某一天的下午我访问了他。一见面就给我以淳朴热情、诚恳直爽、平易近人的印象。他言谈时,表情生动,词汇丰富,一口非常流利的北京话,语言悦耳,乐与交谈。
他住的小独院里,有几株小树,亭亭如盖,花台上下摆满了不计其数的花盆,疏密相间地满载着各种不同的花草。有的正开得鲜艳夺目,有的含苞待放,都是老舍精心培植、耐心浇灌的成果。身临其境,有幽静、舒适、安定的感觉,令人流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
………
后来,老舍与这位济南中学美术教员成了好朋友。
此后几年间,桑子中先生于课余时间,在大明湖铁公祠内创办了一个“海岱美术馆”,并在山东民国日报上主编《海岱画刊》,老舍应邀为之写了《〈海岱画刊〉发刊词》。1934年5月,桑子中把几年所积画稿筛选出来准备出版一本画集,老舍又慨然应允为之撰写了《〈桑子中画集〉序》。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老舍和桑子中都流亡到了四川。1943年,时任绵阳六中教员的桑子中,与老舍在重庆北碚再度意外相逢。老舍邀请桑子中第二天到他所在“中华抗敌协会”驻地吃饺子,流亡中的两位老友开怀倾谈竟日,直至深夜方才依依惜别。
抗战胜利后,命运坎坷的桑子中未能返回故乡济南,后来作为四川美院退休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初逝世于重庆。至于桑子中这篇文章中所说“抗日战争以后,杳无音信,不知所终”的赵同芳,1937年也流亡到了四川重庆。1944年,赵同芳与从北平逃出携幼子千里寻夫到北碚的胡絜青难中重逢,此后两位北师大老同学共度过一段患难时光。1945年抗战胜利后,赵女士重返济南,仍当她的中学英语教员。
赵同芳出身于教育世家,其二哥赵同源,乃是济南省立一中自1904年创始直至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的第一任校长。赵同芳本人在济南教育界的声望也甚高。1999年赵同芳逝世那天,她教过的历届学生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前往赵宅吊唁的车辆络绎不绝,西门杆石桥附近交通一度为之堵塞,参加追悼会的则达数千人之多。一个非官方普通老教师去世竟有如此动静,这在济南市好像还是头一遭。
而令笔者深感遗憾的则是,在下岳母与赵同芳同事多年,当年我曾多次在春节时前往王家给赵老太太拜年,但在其生前却始终不知她与老舍夫妇的这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