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桂芝向记者展示她做的手工艺品。
在阜桥街道津浦街社区翟桂芝家里,彩色的布料、大小不同的绣球和手工缝制的十二生肖图随处可见。今年61岁的翟桂芝年轻时就喜欢手工艺品,但从鱼台县畜牧局退休后才拿起这门手艺,每天缝制四五个绣球都不觉得累。
5日下午,记者见到翟桂芝时,她正在整理缝制绣球用的布料,彩色的布料摞起来有一米高。绣花布鞋、“麒麟送子”窗帘、“龙凤呈祥”窗帘,这些都是翟桂芝自己做的,在市场上很难看到。“我就是喜欢才做的,不拿到市场上卖。”翟桂芝说,年轻时常见大人们做衣服鞋子,在上面绣的花非常好看,就跟她们学,退休后就有了充足时间琢磨如何做出更漂亮的手工艺品。做刺绣的时间长了,翟桂芝手都磨出了茧子。
做手工艺品用的布料包括翟桂芝珍藏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绸缎,她在北京、江苏等地买的丝绸,还有在济宁布品批发市场淘到的色彩鲜亮的棉布。做缝制工艺品用的丝线,有些是翟桂芝在外地买来的。“因为喜欢手工艺品,去外地旅游时就会注意这些东西,遇到好看的就会买一些。”翟桂芝说,虽然材料很好买,但手工缝制的绣球、门帘等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这让她有些失望。
“这些虽然是针线活,但也需要技术,没有耐心是做不成的。”翟桂芝拿起一个有2斤重、篮球大小的彩色绣球告诉记者,把针线筐放在床上,倚着墙做绣球,四五个小时一动不动也不会感觉到累。别看这些绣球有13种花色,但只在布料的接合处缝了6针,各种花色就穿插起来浑然一体。“关键是把框架用米糊粘在一起撑起来,然后用针把布塞进缝隙里。”翟桂芝说,从选料到做成,需要近十种程序。
去年9月,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济宁会场和今年2月份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工技艺的展会上,翟桂芝的手工艺品获得好评,受到观众的青睐。“我想做出23个精美的绣球送给在济宁举办的第23届省运会。”翟桂芝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门传统手艺传承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刺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