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临邑县临南镇杜家村杜文雪家中,每天都有10多名同学聚在一起看书学习。在杜文雪家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千多本图书,这都是他们的“校长妈妈”——赵同花精心为他们准备的。
1979年,16岁的赵同花高中毕业,被推荐当了民办教师。当时,临南镇育才小学学区内有9个自然村,可学生还不到100人,并不时有学生辍学。为“一个也不能少”,赵同花踏遍了每个村子的每条胡同,不知遭受过多少白眼、吃过多少闭门羹,但当她领着孩子重返课堂时,所有的辛苦和委屈都变得很轻很轻。
在农村,阻碍孩子上学的拌脚石往往是贫困。赵同花不但揽下了许多贫困生的学费和文具费,就连他们吃饭、穿衣,她也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关照到。从教34年来,赵同花发自内心地接受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并以最真诚的爱来教育和影响他们。她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开展了“童谣进课堂”、“经典诵读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跳着皮筋唱童谣、背诵古诗词,把课堂变成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
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她给他们垫付学费、做饭洗衣、理发洗澡,还利用班会时间,进行了一系列“我会剪指甲”、“我会钉纽扣”、“我会做饭菜”的练习,培养孩子的卫生意识和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今年,为了让留守儿童的周末和寒暑假过得更充实,赵同花自费购买了五千多本图书,在学区内的3个村建立了“周末书屋”,每天抽时间到各个读书点跟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讨论。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盏灯,只要点亮那盏灯,光明就将伴随他一生。”34年来,赵同花没给家里添置一件像样的家当,自己至今没有一笔存款。但每当看到孩子们像小鸟一样飞进校园,琅琅书声又回荡在耳边时,她再一次坚定了做一辈子教师的信念。(转载于大众日报2013-10-28第2版)